中国绿色时报2月16日报道 河北果树总面积23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有30个县(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28个县(市)被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或示范县,总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全省现已创出国家和省级名牌果品100多个,一批区域特色产品通过国家原产地或地理标志认证。河北共有1400多万农民从事果品生产经营,果品产业在主产区已经成为富民产业。
全省果品业发展呈现繁荣之势,但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河北果品业仍然存在隐忧。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河北省林业局组织专题调研组为果品业把脉,分析总结了制约全省林果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管理模式有待转变
河北省林业局副局长葛会波分析说:“河北果品产业小规模、大群体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直接导致实用技术和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应用。果品质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一坡、一坎、一墙: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还不健全,亟待爬上质量品牌这个坡;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政策,企业做大做强难过资金这道坎;管理方式落后,做强果品产业难过多环节分割这道墙。”
据省林业局果品质检中心主任乔敬图介绍,河北省的果品质量检测工作起步较晚,质检体系还不健全,人才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常规检测占主要地位,很多残留检测项目难以开展。果品质量认证体系尚未建立,质量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十分薄弱,至今还没有一家以果品质量安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研机构。
■资金不足制约发展
据统计,在河北省,好的果园每年每亩投入需在3000元以上,企业拓展市场需耗费大量资金,果品季节性收购、常年加工的特性形成原料收购大量占用流动资金。
省林业局果桑处副处长耿立锋说:“河北省各级财政虽有用于果品产业的贷款贴息、周转专项,但数额较小,分解到企业寥寥无几,贷款额度也严重不足。资金不足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张。全省虽有80多家总资产上千万元的果品龙头企业和组织,但目前还没有一家年经销能力3万吨以上的外向型果品龙头企业和组织。由于河北果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有限的条件很难吸引到高级人才。”
■市场对接差距明显
在果品产业发达的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是采取农协、合作社等形式将果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统一起来,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在国内,陕西、新疆、山东、山西等果品主产省份都设立了果委、果办、果品产业局等专业化政府部门,统一协调果品产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形成统一协调的果品产业体系,河北是果品主产省份中唯一没有建立专业化政府综合管理协调部门的省份。由于缺乏专业管理部门,省内果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相互割裂,多头管理形不成合力。
■果品管理技术不足
目前,全省科技进步对果品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55%,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河北贮藏、加工能力弱,导致果品的大量浪费,严重制约了果品产业整体效益的提升。
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朱泽琳列出一组数据:发达国家果园普遍采用节水灌溉,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5%;河北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在1%左右,且节水灌溉应用较少。发达国家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100%,河北却不到10%。发达国家果品的贮藏量约占果品总产量的45%-70%,其中60%-80%以气调形式贮藏;河北果品贮藏能力仅占总产量的32%,其中气调贮藏仅占总贮量的1.5%。发达国家果品加工率超过40%,且80%的为精深加工制品,而河北这两项数据仅为18%、9.6%。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