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昆明晋宁清水河村发生森林火灾;
5月2日至7日,红河州新哨镇、宁洱县多依箐、思茅市倚象镇等地先后发生7起森林大火……
面对频发的森林火灾,武警云南省森林总队官兵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连续奋战在高山密林间,百余次转战火场,不断挑战生理极限,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随着5月30日云南保山龙陵森林大火被扑灭,今年他们已成功扑救森林火灾192起,实现人员零伤亡。
在任务重、兵员少的情况下,武警云南省森林总队缘何能取得森林灭火作战百战百捷的佳绩?他们在云南森林防火灭火中创出的“七项之最”即:警地协同最好、扑火预案最全、反应速度最快、判断火情最准、运用战法最活、转战火场最多、安全措施最全给出了答案。
警地协同打赢灭火攻坚战
“我们的部队能取得这样的战绩,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我认为军警民协同作战的机制云南走在了全国前列。”武警云南省森林总队总队长郭建雄在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首先讲到了这一点,“灭火作战中,森林部队负责打火头、攻险段,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负责战斗保障及清理火线,人民群众负责生活保障。军警民密切配合,共同打赢森林灭火攻坚战。”云南省委、省政府、省林业主管部门领导都非常重视森林防火工作。针对森林部队兵员少的实际情况,灭火作战中,地方政府按一比三的比例为森林部队配备人员,形成了军警民协同作战的“三三制”战斗法,成为打赢灭火战役的法宝。
“森林部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每次灭火作战,只要森林部队一出现,我们就踏实多了。因此,地方政府特别重视这支部队。”云南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林向东告诉记者,每年除正常的财政投入外,省政府还专门为森林部队投入数百万元,用于更新灭火装备,购置车辆等。只要有森林部队驻防,各州、县政府都会给予部队大量的资金支持。灭火作战中,森林部队打到哪儿,地方保障就跟到哪儿。每次大的灭火战役,地方领导都会亲赴火场看望并慰问参战官兵。在“3·28”森林灭火作战中,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及3位省委常委同时出现在火场,让参战官兵备受鼓舞。(下转3版)
一是林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在青海省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大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资金投入。加快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湟水河流域百万亩人工造林基地建设;加强柴达木盆地防沙治沙及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将青海省国际重要湿地、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及国家级湿地公园逐步纳入湿地保护补助范围,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青海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和支持。
二是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在东部河湟谷地建设以核桃为主的木本粮油基地和沙棘产业基地;西部建设以人工营造枸杞、白刺为重点的枸杞产业基地。扩大培育面积,实行集约经营、标准化管理,实现沙棘、枸杞和木本粮油经济林高产稳产,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在培育和扶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上努力创造融资条件。同时积极支持花卉苗木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林下经济产业、中藏药种植等林业产业的发展。
三是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支持青海省积极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加大科普宣传教育力度,全面展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城市等建设为依托,大力支持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积极构建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体系。
四是林业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切实加大对青海省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支持力度。一是逐步建立健全资源监测体系,完善森林、荒漠化及湿地监测体系;二是结合国家在青海省已建的三江源湿地生态站、共和荒漠生态站,根据不同地类建立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开展动态监测;三是通过生态定位长期监测、连续观测的研究,评估全省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生态价值,同时向全社会宣传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为高原现代林业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强化林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五是林业基础能力建设。大力支持青海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林区职工居住和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森林火险预警和林火监测、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管理、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高原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快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沙尘暴灾害监测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完善信息技术在林业资源监测、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建成省、市、县三级上下互联互通的全省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建立健全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促进青海林业信息化与全国同步发展。
六是对口支援县林业建设。加强对果洛州班玛县公益林建设、种苗建设、森林公安及森林防火基本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产业发展、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林业科技培训的支持和指导。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理位置独特,跨越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两大区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资源优势明显,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源”,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水资源安全战略基地和水能资源接续基地;生物多样性具有独特的高原性和珍稀性,属于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目前,青海的森林覆盖率仅有4.5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均匀,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