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7月5日报道(记者 吴兆喆 梅青) “村里发展山地大枣3000亩,平均亩产1500公斤,亩产值超过5000元,大枣栽植户人均收入达1.25万元。”2012年6月9日,全国劳模、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乡三家村75岁的村支部书记孙显宗站在山腰上,说话中气十足。
这个曾经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粮食单产不足百斤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了。
“‘创森’的落脚点就是要惠民、富民,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绿色带来的成果。老百姓享受到绿色成果后,才会更有激情和信心参与林业生态建设。”赤峰市市长包满达认为,“创森”是拉长赤峰生态短板,实现兴林富民的理想选择。
统筹推进,让城乡绿化一体化
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创森”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百姓生计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妥善解决。
赤峰多样化的地形条件虽为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土地沙化和流失严重,基础设施薄弱,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创森”实施以来,赤峰针对城郊和山区气候、地貌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布局,在近郊区确立了以环城高速和辐射承德、通辽、朝阳、锡林浩特的出境高速为框架,打造生态景观林与高效经济林相结合的绿色长廊;在近郊农村,重点增加森林总量,建设城市生态屏障,形成了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在远郊农村,大力实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速生丰产林和特色经济林建设,按照“适地适树,顺应自然”的要求,科学统筹“创森”与农牧民增收的关系。
“‘创森’活动开展的3年,全区完成绿化总里程50公里,低效林提质工程建设面积9954亩,矿山废弃地绿化4354亩,林业产业化基地建设8000余亩,农牧民年均来自林业产业的收入约1500元。”元宝山区林业局局长王爱新欣喜地说。
“3年完成旅游公路绿化30公里,人居林建设2400亩,葡萄基地建设3000亩,精品采摘园700亩,水系林网建设2000亩,农牧民年均比3年前增收2000元,林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4%。”喀喇沁旗林业局局长祝海春仔细算了一笔林业创收账。
统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不仅为郊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且结合经济林、观光游憩等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为郊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技支撑,让林业焕发新生机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赤峰林业生态建设最基础的环节是什么呢?是科技。
科技支撑建设工程是赤峰“创森”十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中最为基础的环节,也是促进森林提效、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创森”不仅要加大森林绿量,更需要提高森林质量,而赤峰作为自然条件恶劣的北方城市,发展城市森林需要破解的是成活率低、保存率低、效益低的难题。
“良种壮苗的有效供应是确保创森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将可控根育苗作为一项重要的大苗培育技术在全市应用,既可解决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也可以解决造林绿化的多季节栽植。”赤峰市“创森”办副主任乌志颜说。
据了解,控根快速育苗的技术,通过为苗木提供特殊的控根穴盘、适生基质和节水渗灌,使植物根系按照人工控制的方向、大小、形状发育,促使侧根发达,保证移栽时土球不散落,缓苗周期短,成活率可达96%以上。
6月8日,记者分别在市林科院苗圃、元宝山区育苗基地和喀喇沁旗大牛群林场育苗基地,看到上万株油松、五角枫、樟子松等大苗正在待命,微风吹过,如绿色海浪般翻滚。
同时,针对严重缺水的现状,赤峰市引进了高效节水渗灌技术,这也是为促进经济林建设高效发展而采取的重大措施,目前已在全市推广。为了让记者实地感受到节水抗旱技术的魅力,赤峰市“创森”办副主任乌志颜带记者来到了松山区穆家营镇山西营村。
6月9日,炙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偶有微风吹过,也是火辣辣的味道。记者在山西营村41岁农民毛海鸥的苹果地里,看到碧油油的树枝上挂满了苹果,想是果树正攒着劲吸收养分呢。
“这里曾经是荒山荒坡,干旱的厉害,一桶水下去,用不了几分钟就全部渗完了。后来,在林业局的帮助下,我们安装了滴灌,现在不仅省水省工,果树生长好,果的品质还高呢。”毛海鸥说。
以果树膜下滴灌为例,滴灌每亩用水12吨-16吨,而大水漫灌需水50吨-60吨,滴灌是传统用水的1/4-1/5,极大地节约用水的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1眼井10小时能灌溉果树70亩,而传统灌溉需要近50小时。
“滴灌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不板结土壤,能增加优质果品产量30%,这对于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干旱山区经济林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松山区林业局副局长吴金学补充道。
据了解,自2010年赤峰市便规划实施百万亩节水高效经济林工程,目前已完成建设35万亩,打造了夏家店乡三家村大枣产业化基地、喀喇沁旗大庙村高效节水经济林等一批精品工程,据测算,项目区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使农牧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规模发展,让富民价值最大化
为使城乡一体化的森林建设成效突出,又能使兴林富民的价值最大化,赤峰选择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城市森林发展路径。
自“创森”开展以来,赤峰针对林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数量众多、管理水平低、融资难等缺陷,作出了一系列调整措施。
6月9日,记者在位于306国道平双公路西侧的天虹花卉市场了解到,为将零散经营的花农组织起来进而壮大全市花卉产业,位于城郊的红山区大三家村于2009年投资6700万元建成了这一产业化平台。
进入展区,凤仙、报春、仙客来、长寿果……品种多样、形态各异的鲜花扑面而来,浓郁的香气瞬间便溢满了全身各个毛孔。
“展厅面积2.13万平方米,有88个展位,经营1800余种花卉,年营业额1.2亿元。”大三家村村委会副主任张位琢告诉记者,“创森”为村里的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花卉也为“创森”增添了新的魅力。
红山区林业局副局长孙海燕介绍,目前天虹花卉市场带动了一村一品的特色花卉产业,进而带动全市10万亩的花卉基地,带动2000多人就业,“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取得租金的方式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还可以在市场就业创收。”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创森”的推进,赤峰花农的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逐渐增强,投资结构和发展方向也在逐步转变,在实现花卉产业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赋予农业以休闲、旅游等新的内涵,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综合效益,为周边地区设施农业的转型增效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花卉只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方面,按照‘创森’规划的十大工程实施,全面完成后仅林业产业工程和森林旅游等工程的产值就能达到1.07亿元。”乌志颜说,这只是能核算出的直接经济价值,由此产生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巨大的生态效益,以及提供就业机会、改善投资环境、提升林业社会地位等社会效益,是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
赤峰“创森”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不仅注重满足城市居民强烈的生态需求,还十分重视并实现农牧民强烈的致富愿望,是一条值得肯定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