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9月6日报道(通讯员 和智 张申民) 彩云之南,层峦叠障,钟灵毓秀。春城昆明,以她旷古昭远的历史闻名遐迩,更以她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富饶的生态资源名扬天下,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在这片神奇美丽的红土地上,驻守着一支被誉为“滇中铁军”的绿色卫士——武警云南省森林总队昆明市支队。这支部队组建14年来,先后扑救森林火灾800余起,当日扑灭率达96%以上。但由于云南地理条件特殊,山高坡陡、悬崖峭壁,林火环境复杂,森林火灾扑救异常艰难。
2004年“4·27”笔架山森林大火持续了5天6夜;2005年“4·23”棋盘山森林大火官兵苦战6个日夜;2006年3月29日,一场惊动全国的特大森林火灾在安宁市温泉镇肆虐了14个昼夜。在这一场场森林火灾的扑救过程中,多以人力和风力灭火为主要方法,人背、马驮的扑救难度和危险不言而喻。如今,在建设现代化森林部队的道路上,支队官兵们认真总结,不断探索,寻求创新,实现了灭火手段由以风力为主向以水为主转变,灭火方式由人力型向机械化转变,灭火指挥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灭火战法由地面作战向立体作战转变,灭火组织形式由以我为主向军警民协同转变,实现了云南高山林区灭火作战的“五个转变”,磨砺出了一把所向披靡的斩火利剑。
改装小水车敢堵30米高树冠火
2012年3月18日17时10分,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六街镇发生森林火灾。由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大火迅速向昆明方向蔓延,受到了云南省、昆明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及地方各大媒体相继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火情就是命令,支队260名官兵立即奔赴火场,在王家滩火场与火魔展开了殊死搏斗。由于火场山高坡陡、沟谷交错、密灌丛生,给灭火作战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但官兵们背负着25公斤重的灭火装备,攀悬崖、越高山,在丛林密灌中连续奋战5个昼夜,8次转场、9次攻坚、6次避险,一次次对指挥员业务素质和官兵的体能意志提出了严峻考验。
3月19日上午9时,昆明市支队支队长熊斌再一次爬上山脊的隔离带。他放眼望去,30余公里长的火线伴随着热浪阵阵袭来,弥漫的浓烟夹杂着燃烧的树木噼啪作响。20米左右高的火舌舔着山腰上的植被,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大火就从这座山跑到了另一座山上,燃烧过的火场一片黑糊糊的,令人不寒而栗。针对火场态势,他立即重新调整兵力部署,采取“多点突破、分兵合围”的战术与火魔再一次展开了生死较量。
3月20日上午,由于火场风向突变,正在东北线作战的25名官兵被大火围困。高温炙烤使官兵脸部火辣辣地痛,浓烟熏呛得他们眼泪直流。
“实施紧急避险!”带队的齐青副支队长命令战士们立刻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智能灭火弹强压火头,灭火弹爆炸发出的粉尘与大火发生反映,火头顿时化成浓烟滚滚,官兵成功实施了避险。
3月21日上午,当整个火场东线、北线、西线明火得到基本控制时,南线火在大风的助推下突破了老鹰山防火隔离带直逼九渡村。这里居住着100多户村民,他们的房屋与山林紧紧相连,大火一旦进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
正在勘察火情的熊斌立即用对讲机呼叫安宁大队教导员张勇,命令他马上带领部队从中路穿插到距离九渡村3公里外的隔离带布防,同时把支队改良后的消防小水车调配到张勇部队,加上地方4台小型运水车,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战斗堡垒。
昆明支队自主改装的消防水车体积小、底盘高,车身长在3米左右,供水方便、运行灵活,便于在崎岖颠簸的山路通行。
中午15时,山火已然向重兵把守的九渡村袭来。熊斌指挥扑火官兵们采取小水车为灭火水泵供水的方法,架设起两条300多米长的水管,冲越层层火障,两支高压水枪喷出2条水龙将30多米高的火头打压。西南航空护林总站出动的2架直升机空中吊水支援,参战官兵地面配合,不到半小时将大火全部歼灭,确保了九渡村的绝对安全。
据熊斌介绍,采取以水灭火和地空立体灭火是这次灭火中的一个亮点,尤其是改装的小水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实现灭火方式由风力灭火向以水灭火的转变。针对昆明防灭火实际情况,支队积极与地方林业部门探索研究,走出了一条融合式发展之路。像支队改装后这样的小水车在昆明14个县、市、区林业部门都配有3台-4台;同时各地林业部门还在重点林区设置储水窖,实现了地方灭火基础设施与部队灭火装备的完全配套。
8台挖掘机开辟20公里隔离带
3月21日19时40分,各大媒体正式向社会宣布这场惊动全国的“3·18”森林大火彻底扑灭。然而,另一场森林大火正在晋宁县昆阳镇酸水塘村熊熊燃烧着。
经过了五天六夜的激烈战斗,疲惫的官兵们一踏上回程的运兵车,就纷纷相继入睡,瞬间车上鼾声四起,似乎要与运兵车的马达声比个高低。
撤离火场的车队在匀速地前行着。这时,熊斌接到了昆明市副市长李喜的电话。李喜在电话里关切地问,“你们到哪里了?”
“请问副市长有什么新指示?”
“你必须现在返回到王家滩火场指挥部。”
熊斌心里明白,一定是有新火情。他命令部队继续前行,自己驱车回到了“3·18”火场指挥部。
“晋宁县昆阳镇酸水塘着火了,你带领部队马上赶过去吧,昆明不能再着大火了。”
接到命令后,熊斌立即命令部队向晋宁县昆阳镇进发,他随后乘指挥车追赶部队。11时许,部队到达酸水塘村委会,运兵车上的官兵依然睡得那样香甜,熊斌不忍叫醒他们,带领作训参谋立即去勘察新的火场。
夜幕下,只见两条蜿蜒的火龙盘旋在半山腰,腾起的浓烟遮挡住满天星空若隐若现,让人难以辨清方位。据一位火场负责人介绍,起火的这座山两侧有一条七八公里长的深箐,山体延伸下去连着一片几十公里的自然林区。火情若不能及时控制,火场堪比“3·18”。
熊斌接过参谋手里的地图仔细察看,此地山势陡峭,且荆棘密布,夜间根本无法进入展开扑打,可又不能任其发展。看到如此复杂的火场环境,想到运兵车上正沉睡的战士。熊斌不敢冒险让疲惫不堪的战士们再战。
他再次在地图上仔细研究这里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特点,根据现场情况果断作出决定。他对晋宁县林业局局长宋汝华说:“针对火场地形,目前人员无法接近火线直接扑打。但夜间温度低、湿度大,明火蔓延速度相对较慢,请林业部门尽快协调大型挖掘机,按照我在地图上勾画的线路开挖隔离带,一定能把明火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22日零时50分,8台挖掘机轰鸣着同时作业,按照设定路线开挖隔离带。上午9时,20余公里隔离带全线贯通。休整一夜的官兵补充好弹药,向大火发起进攻。
下午15时,带队增援的支队政委张志广组织细水雾灭火机分队在山脊上阻击火头。突击队一字排开,战士们运用细水雾灭火机不停向火线扫射,智能灭火弹顺势在火头上炸响。经过45分钟激战,山火被成功拦截在预定区域,并顺势一举歼灭。
这场山火的扑灭,再一次证明了单靠官兵们用单薄的身躯去与火魔厮杀,是远远比不上大型机械的灭火效果来得明显,指挥员审时度势,科学指挥,用智慧征服了山火。
警民协同围歼50公里火线
2012年的3月注定不平静。“3·18”那场大火的过火面积与新闻关注度已经大大提高了昆明的知名度,昆明已经烧不起了。
为了加强地方各级人员的防火意识,3月28日上午,昆明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指挥室内进行着灭火战术演示。正当演示内容进行到一半时,李喜的手机响起。“告诉大家一个不好的消息,晋宁县清水河镇又发生大火了,室内演示恐怕要变成实战演练了。”
李喜立刻带领熊斌一同前往火灾现场。同时,熊斌命令直属大队、安宁大队和西山中队向清水河镇集结。晋宁“3·28”大火拉开序幕。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3月30日下午,支队副支队长齐青带领安宁大队由南向北封控着火头,直属大队正由南向北与火魔厮杀。“没水了!”当大家打得正来劲时,紧要关头,水枪没“子弹”了 ,可火势却不见退缩。火场指挥部立即组织当地200名村民的送水队,采取肩背、马驮的方式,及时把水送到了灭火一线,战士们又开始了紧张激烈的战斗。
几十公里的火线延绵起伏,支队所有官兵们始终冲在火线的最前面战斗,扑灭明火后的火线依然冒着烟,火烧基地内火星依然闪着光,但支队已无兵力看守火线。
20时许,一阵大风袭来,扑灭的火线又再次复燃,扑火官兵腹背受敌,只得紧急撤出火线,几十里群山再次陷入火海之中。
熊斌再次驱车沿着火场刚刚挖出来的防火隔离带勘察火情。两侧的沟壑深不见底,司机小徐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喘,只怕稍有疏忽,连人带车掉进深渊。
勘察完火情,熊斌到火场向指挥部汇报情况。火线太长,到处都是悬崖峭壁,人员根本无法接近,直接扑救十分困难。他稍顿了顿语气:“唯一的办法还得以火攻火,只是我部兵力有限,点烧后还需看守火线。”
火场指挥部立即决定,由森林部队进行点烧,参战解放军、武警内卫部队、地方扑火队和当地群众800余人配属森林支队行动。
又是一夜惊心动魄的鏖战……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撒在山冈上,举目远眺,烧过的山林和没有烧过的山林被一条黑绿分明的分界线隔离开来,是那样的醒目。火烧迹地里,零星的火点有气无力地挣扎着,就像那群扑火官兵一样,似乎没了多少力气。多少年来,扑火官兵的激情随着火势的凶猛而高涨,随着大火的熄灭而减弱。
山火扑灭了,他们也“倒下”了——靠着岩石,枕着倒木,依着水枪,搂着灭火机,各式各样的动作组成了一组组迥然不同的群雕。只是这些群雕会发出阵阵的鼾声和呓语。
4月3日,当最后一支扑火队伍从清水河火场撤离时,又一场惊动全国的“3·28”森林火灾被彻底扑灭,这也是武警昆明市森林支队扑灭的第678场森林火灾。
情洒云岭大地,爱交青山绿水,“滇中铁军”为打造“绿色春城、生态春城、和谐春城”而无私奉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