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林业局党组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树立森林健康理念,强化为决策和生产“两个服务”,推进由重除治向重预防、由化学防治向无公害防治、由治标向治本的“三个转变”,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支撑保障“四个体系”,通过落实政府责任制、深化目标管理、实施工程治理和联防联治等一系列“组合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3-2011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由5‰下降到4.7‰以下,无公害防治率由40%提高到80%以上,测报准确率由75%提高到85%以上,林木种苗产地检疫率由80%提高到98%以上,为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重点突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情得到有效控制
2002年以来,根据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体部署,按照“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注重成效”的原则,狠抓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组织实施国家级工程治理、试点示范和联防联治,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把松材线虫病防治作为“一号工程”,实行技术指导分片包干负责制。到2011年底,松材线虫病疫区数量30年来首次下降,根除了1个省级疫点、25个县级疫点;美国白蛾基本实现了有虫不成灾,陕西省根除疫情,北京周边地区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明显下降,为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等大型活动顺利举办提供了重要保障。红脂大小蠹发生危害程度明显减轻,杜绝了死树现象,发生面积由2003年的790多万亩下降到2011年的70多万亩,成为我国成功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的典范。松毛虫发生面积由最高年份的4600万亩减少至现在的1500亩以下,部分地区达到了有虫不成灾;西北林业鼠(兔)害治理区鼠口密度、被害株率、被害枯死率明显下降;杨树天牛治理区发生面积由2003年270多万亩下降到现在的140多万亩,平均被害株率由44.4%下降到15.6%,平均虫口密度由10.9头/株下降到4.6头/株。
二、防患未然,林业有害生物实现早预防、早处置
以“及时监测、准确预报、主动预警”为目标,进一步健全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完善了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建立了趋势会商机制、应急周报制度,与中国气象局签订了气象信息共享协议,与中央电视台建立了林业有害生物预警信息播报机制,为确保灾害除治于萌芽状态奠定了基础。2003年以来,全国共建成2.8万多个监测站点,基本建成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初步实现了对新传入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及时发现、突发性病虫早期预警和常发性病虫准确预报,监测覆盖率达到了100%,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
组织开展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查清了我国自1980年以来外来入侵林业有害生物34种、全国重要本土主要林业有害生物251种、全国发生面积超过百万亩的重要林业有害生物70种(类),提出了极度危险、高度危险以及中度危险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按照风险高低实行分级监管,对高风险植物制定了周密的引种监管措施,与农业、质检等部门建立了境外引种合作协商机制。开发了检疫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检疫追溯系统,实现了全国检疫联网、检疫证书网络查询,及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产地、调运、复检等全过程监控。
先后参与组织开展了“绿盾护林”、“蓝剑”等林业植物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全国共查处检疫违法案件5000多起,有力地打击了林业植物检疫违法行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组织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为世博服务、保生物安全”检疫执法行动,保证了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为我国在举办大型国际活动中做好植物检疫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开拓创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制日臻完善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统一检查”的要求,组织开展了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危险性有害生物联防联治和执法联动,初步形成了跨区域、跨部门,多层次、多形式的联防联治机制,提高了整体防治效果。2005~2010年,组织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开展了美国白蛾联防联治,有效地遏制了灾情反弹趋势。同时,还指导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建立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治机制,广东、湖南、海南、广西、福建、江西、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以及四川、陕西、重庆分别建立了区域性省际间检疫执法联动机制。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后,坚持把推进防治机制创新、强化服务基层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重点,先后在辽宁、广东、福建、新疆、江西、山东等地开展承包防治、监理制、招投标制防治机制创新试点,召开了全国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现场会,从政策、技术、实践等层面积极探索林改后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目前,全国已成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队近万家,为防治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更好地服务林农、服务林改、服务基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了“国家网络森林医院”,在森防部门和森林经营者之间搭建了快捷、经济、高效的现代化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防治任务繁重、林农防治知识不足、基层技术力量薄弱的矛盾。2009年开通以来,已建成28个省级地方分院,填入占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25%的基础数据,聘用服务专家4800多人,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级专家服务体系,用户访问680多万人次。
四、夯实基础,林业有害生物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面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日趋严峻的形势,组织开展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战略研究,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的战略性研究文献,提出了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实施森林健康、灾害分类防治、实施防治工程“六大战略”。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林业生物灾害影响及适应对策宏观研究,研发了林业生物灾害预测及信息发布软件、林业生物灾害气象等级指标和红、橙、黄、蓝预警指标,提出了适应性防控对策措施。
根据新时期林业发展要求,不断深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用“无公害防治率”代替“防治率”、用“测报准确率”代替“监测覆盖率”,实行“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的“新四率”指标,使考核更加注重防治效果、突出减灾管理、符合有害生物发生防治规律。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制,全面实行了“双线”责任制度,将“成灾率”列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将“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种苗产地检疫率”纳入林业部门工作考核内容。
成立了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委员会、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实现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标准归口管理。10年来,共制定国家标准70多项、行业标准近30项、地方标准100多项、技术方案近20项。开展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实施后评估,启动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修订工作,各地完成防治立法近40件,初步形成了与国际规则相衔接、与林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10年来,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协作平台等方式,组织研发了生物制剂、信息素、GPS低空导航等新型防治技术,在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蠹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广了灭虫药包施药、高射程车载喷药、航空静电喷洒等先进施药手段,形成了空中、地面立体交叉施药体系,提高了防治效果。同时,攻克了桉树枝瘿姬小蜂等外来有害生物应急防控、松材线虫病快速检测等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符合我国林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特别是联合南京林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及媒介昆虫防治关键技术”、“真菌杀虫剂产业化及森林害虫持续控制技术”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五、强化宣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行业文化体系逐步建立
2002年以来,在森防总站先后成立了全国森林病虫害科技培训中心、国家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共举办各类全国性技术培训班100多期,培训业务骨干5000多人次,并带动地方培训工作的开展,行业队伍素质明显提高。2008~2010年,实施了全国村级森防员培训计划,共举办培训班4041期,培训村级森防员93.58万人次,基本实现了每村、每林场有一名懂森防的“赤脚医生”。编著出版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手册》、《林用药剂药械实用技术手册》、《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系列培训教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试题库》等兼具知识性和实用性专业技术书籍,免费下发基层。全国森防行业唯一的专业核心期刊——《中国森林病虫》共出版60多期,刊发科技论文近千篇,并与国内及美、英、德、俄、韩等国家的多家科技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
10年来,组建了800多人的森防通讯员队伍,利用《中国绿色时报》和“中国森防信息网”等载体累计发布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信息8万多条,组织参加了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在总站展馆题词“爱护森林就是爱我中华”。在全行业组织开展了以纪念《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2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建党90周年为主题的“森防宣传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竞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行业摄影比赛”、“我为森防添风采”书法绘画作品展、“森防人物风采”纪实等一系列宣传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2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森防文化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森防文化建设的意见》,总结提炼出以“除害、敬业、厚德、求是”为主要内容的“啄木鸟精神”,引导全体森防工作者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履行职责,凝聚力量,切实完成好“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增长”的光荣使命。
绿色丰碑承载着务林人的光荣与梦想。林业发展、生态改善、民生改善,凝聚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者的辛勤和汗水。
回首十年,成就喜人,令人欣慰;展望未来,形势严峻,任重道远。实现林业“双增”目标,促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森防总站将在新的起点上,确定新目标,制定新举措,再创新局面,再造新辉煌。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