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火灾被称为森林最大的“杀手”。我国最大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曾深受火灾困扰:从1962年到2012年,林区共发生火警火灾2880次,平均每年56起。然而今年春夏两季,这里一把火也没着,首次实现零火灾。“零火灾”能否成为常态?记者深入林区展开调查。
人为放火如何管
加强巡护,武装“三清”消除隐患
近日,记者来到根河林业局施业区,公路沿线每隔两公里左右便有一名巡护人员在巡护,“我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防火,防范一切人为火患。”管护员李东升告诉记者。在距公路远一些的地方,管护人员们骑着摩托车在巡逻,或者设有固定的管护站。
牛玉江、马淑梅夫妻俩是绰尔林业局316管护站的管护员,这个管护站紧靠公路干线,过往车辆和行人多,管理难度大。建站前,这里经常发生盗伐林木、非法狩猎的事情。“我们俩驻站后进行了明确分工。我负责内业和堵卡,不允许无证或无正当理由的人员进山;他外出巡护,每天天刚亮就要骑上摩托出去巡护。”马淑梅说。
夫妻俩管护林地面积大,从南到北要翻过十几座山,穿越十几道沟儿,要3天才能在整个管护区走一遍。为了不耽误工作,老牛从来都是早上带着一份午饭出发,对付吃一口,然后一个林班一个林班地走下去,一天要走100多里山路。每每提起自己管护的林地,老牛总是骄傲地说:“10多年了,我们管护的8490公顷森林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没有发生过一次滥砍盗伐案件。”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防火办杜爱民介绍说:“森林火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多数表现为雷击火;另一种就是人为火。从多年的统计数据看,林区人为火灾最高占森林火灾总数的95%,可以说,管住了人也就等于管住了火,林区随着人为火的比例降低,火灾次数也在逐年降低。”
相比管护站常态的巡护工作,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项项超常规举措更是声势浩大、效果显著。为彻底消除北部原始林区人为火灾隐患,武装“三清”专项行动这项超常规举措已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连续开展了多年。
群众力量咋发挥
聘用防火协管员4000余人,签订责任状4万余份
记者在大杨树林业局生态功能区内看到,身穿迷彩服、佩戴防火红袖标的放牧人员张永发在放牧之余,时刻关注着过往行人。他抬起右臂,向记者展示着红袖标,“我和林业局签订了防火责任状,在我放牧的区域内,防火都归我管。”
这是大杨树林业局采取群防群治,加大火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从业20余年的管护员张森向记者坦言:“以前,我们对农民不信任,老是想着把他们看住,生怕他们一不小心引起火灾。现在,我们和当地农户当哥们儿处,发放防扑火服装、机具,一起防火打火。”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大杨树林业局素有“火窝子”之称,最多一年着过近100次火,在外人看来,大杨树要是不着火就“不正常”。“我们局总面积79.3万公顷,村、屯、农牧点3000多个,常住人口25万人,平均算下来,一名森林管护人员要做600多人的森林防火工作,人均管护面积达2200多公顷,根本管不过来。”大杨树林业局局长王志臣曾经很是无奈。
如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王志臣的答案是:“发挥政府作用,群防群治,全民防火。”
2009年,大杨树林业局开始实施“政府领导、统一部署、责权明确、群防群治”防火机制,将属地政府、村屯、生产队、农牧户全部纳入到森林防火阵营,并与他们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彻底改变了森林防火仅靠林业单打独斗的局面。
几年来,大杨树林业局共聘用林政防火协管员4000余人,平均每年签订防火责任状4万余份,形成了群防群治、全民抓防火的新格局,已连续两年实现了春防无森林火灾。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总指挥田凤奇告诉记者:“近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明确了‘林业具体抓、社会广泛参与、全民防火’的新机制,地企互动,各尽其职,改变了林业独家防扑火的状况,形成了地企同举‘芭蕉扇’,众人齐念‘防火经’的良好局面。”
防火观念如何深入人心
宁可把钱花在防火上,也不把钱花在扑火上
今年春夏两季,对于林区森林防火人员来说,是个幸福的季节。没有火灾,扑火队员免受上山打火之苦。没有森林火灾,无形中省下了大笔的扑火经费。
“扑救一场较大的森林火灾,动辄需要花费几千万。最多的一次达1.4亿。一旦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我们经济上负担不起。”内蒙古森工集团总经理、林管局局长巴树桓说。2006年5月25日,牙克石市免渡河林业局三根河林场因雷击引发森林火灾,火借风势迅速烧入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尔旗汉林业局。为扑灭这场森林大火,内蒙古森工集团(林管局)投入总兵力3573人,调用飞机8架,出动各种车辆267台,消耗了大量油料、给养,扑火费用高达4462.38万元。
“这还只是扑火费用,加上烧毁林木的经济价值,损失更大。”杜爱民说,“每烧毁1公顷林地,林木直接损失费达4.9万元。按此计算,‘5·25’大火中,林木经济损失达14.6亿元。”
更重要的是森林的生态价值,研究表明,每公顷松林的年均生态效益是:涵养水源300吨,增加降雨900吨,吸收二氧化碳292吨,放出氧气213吨,吸附灰尘36吨,放出杀菌素3.65吨。
为鼓励防火,今年春防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还拿出113.2万元对去年无火灾的林业局进行了表彰奖励。根河林业局局长高希明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们宁可主动把钱花在防火上,也不被动把钱花在扑火上,目标就是不发生一起人为火灾。”
伴随着“宁可主动防火,也不被动打火”理念深入人心,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1年,林区发生森林火灾31起、受害森林面积553.71公顷,分别比上年下降了60%和94%;2012年,林区发生森林火灾8起、受害森林面积353.9公顷,分别比上年下降了74%和36%。
记者手记:要想管住火 先要管住人
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满眼皆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防火实践证明,只要预防措施得力,并落到实处,就能最大限度减少人为火险隐患。
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只有在群众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对森林防火重要性的认识,才能达到预防火灾发生的目的。可喜的是,“进入林区,防火第一”的意识已潜移默化于万千林区人的日常生活中。谈起农民参与防火,农民谷焕臣对此也颇有感触。他说:“一直以为防火是林业的事儿,现在不同了,是政府负总责了,乡镇、村屯都有了防火责任,我们也都签订了防火责任状,这自然拉近了我们和林业人的距离。说起来还得感谢林业呢,为我们提供了防扑火工具。”
森林防火注重发挥群众力量,让广大群众成为防火的主力军是正确的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进入林区,防火第一”这种理念会像这无边的林海一样,与大兴安岭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