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4月11日报道(记者
潘春芳) 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踏雪探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棚户区林业职工郭永财家。他表示,林业工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大家,林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林业局报送的《关于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报告》上批示,人民群众期盼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一个是林区的民生改善,一个是改善生态惠民生。不到1个月时间,总书记两次点题林业与民生。
改善民生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也是林业发展的大局。不断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是林业改善民生的核心;让生态建设者和保护者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是要立足民生,让林业在营造生态宜居环境的同时,让林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扮靓河山増福祉
林业是自然资源、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集大成者,是良好生态环境的核心元素,是优美环境、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绿色食品、无污染林产品等生态产品的头牌“厂家”。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31亿亩森林植被年涵养水源量5807亿立方米,相当于近15个三峡水库的设计库容;年滞尘量58.45亿吨,相当于2013年全国煤炭消耗量的1.6倍。全国湿地资源维持着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总书记的这一精辟论断,既是对生态产品的准确定位,又是对民生内涵的丰富发展。
抓生态就是抓民生,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林业的落脚点从未离开过民生。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林业的许多大手笔无一不与民生息息相关。
不过,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仍然缺林少绿、生态脆弱,水污染、雾霾、沙尘暴、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居环境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明确要求,林业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要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13亿人各自心中都有一个美丽中国的蓝图,而以“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这把“尺子”去丈量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以让城镇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农村必须美”为奋斗目标,林业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装扮美丽中国。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美丽乡村、城市绿道建设……一个个绿化美化行动不仅是美丽中国的亮点,更是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的重要载体。
此外,各地自主策划的一大批美丽行动风生水起:福建的“四绿”工程建设,浙江的森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广东的绿道建设,湖南的绿色湖南建设,山东的水系生态建设,北京的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安徽的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广西的绿满八桂工程,辽宁的青山工程,青海的村庄绿化行动,山西的身边增绿行动……这些标志性工程无一不是林业造福于民的生动实践。
助力山区奔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全国2000多个行政县中,有70%是山区县,山区无疑将成为建设难点。山区是森林资源集中区,能否充分利用山区林业资源,直接关系着山区林区百姓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林业是巨大的绿色资源宝库,发展林业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农民靠山增收、依林致富的愿望,对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也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盘活山区林业资源,助力农民实现“收入倍增”目标,是林业的光荣使命。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农民营林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蓬勃发展。2013年,重点林业县农民林业收入达人均总收入的50%以上。但我们深知,目前尝到甜头的还是少数人,由于资源大、产业小、效益低等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林业资源仍然“沉睡”在偏远山区。
如何激活这些“沉睡”的资源,进一步挖掘林业潜力,让更多林农分享改革红利?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部门今年将在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在确保不改变林地性质的前提下,规范林权流转。允许农民以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林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林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家庭林场、农民合作社、林业企业流转,培育多种市场主体,推进林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经营,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林业财产性收入。
世纪之交启动的退耕还林,使一部分农民依林致富,一部分农民转产转业,家庭收入普遍增加。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今年拟安排500万亩。这意味着,暂停6年的退耕还林工程重新启动,山区林农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变得更加宽广。
与此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林业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规模,逐步实行普惠制;加大对森林抚育、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木材战略储备的扶持力度。
携手林区谋幸福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摄氏零下30度严寒,踏雪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阿尔山林业局职工郭永财家,察地窖、摸火墙、坐炕头,同老郭促膝谈心。74岁的郭永财在林业局打拼了30年,一家6口至今挤在38平方米的简陋平房里。总书记对老郭一家人说,快过节了,知道你们生活有困难,我特地来看望你们。林业工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大家。
总书记的这番话,温暖了150万户和郭永财一样的棚户区林业职工,也温暖了数百万默默奉献的务林人。
长期以来,广大林农群众和林业职工为保护生态作出了巨大牺牲,他们默默地为国家和社会创造着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林区的民生问题不断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在内蒙古林区,他明确要求,要加快棚户区改造进度,早日让林区职工群众住上新房。
虽然林区棚户区、林场危旧房改造让150.4万户一线职工几代人的安家梦照进了现实,近100万户棚户区职工陆续搬离了破旧的板夹泥房,住进了敞亮的新居,但住房改善不是民生全部,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棚改工程不仅要改善林业职工群众的居住条件,还要改变那些常年居住在山林中的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他们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拓展增收渠道,提高生活水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大势所趋,等不得、慢不得。早转,早见效,早主动。慢转,积累的问题会越多,后续发展会更加被动。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为林区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家林业局近日已成立林业改革办公室,将重点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和集体林权制度三大改革,尽快完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争取今年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推动国有林区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