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

首份绿色碳汇传播评价报告出炉

4月15日,我国第一份绿色碳汇传播评价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在统计媒体中,《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刊发的绿色碳汇新闻数量最多,为33篇。

这份报告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绿色传播中心完成的,统计了16家全国具有影响的纸质媒体2013年的所有报道。报告认为,相对于绿色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言,媒体对其报道的总体数量太少。2013年,16家统计媒体中,有2家媒体绿色碳汇零报道、5家媒体1篇、4家媒体2篇、4家媒体3篇。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媒体包括了全国性的科技类、环境类、经济类的报纸。

数量少不仅仅是纸质媒体所特有的问题。研究者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检索出的中国媒体2013年有关绿色碳汇的报道总数不足200篇,没有检索出著名商业门户网站刊发的文图和视频作品。研究者认为,绿色碳汇在媒体上遇冷的主要原因是,尚未认识到绿色碳汇的重要性。

分析2013年全年绿色碳汇报道后,研究者认为,科学性差是已有报道中最严重的问题。某国家级大报全年仅有的3篇报道,都有原则性的差错。新闻专家评选出的获奖作品中,有1/3未能通过绿色碳汇专家的审核。

研究者将报道中科学性差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概念模糊、混淆,二是过分夸大林业碳汇作用,三是虚假、不实报道。

报告指出,基本概念模糊是一些报道的通病。主要表现在将工业减排项目与碳汇项目相混淆,将碳交易和碳汇交易相混淆,将普通造林与碳汇林相混淆,将森林碳储量与碳汇相混淆。如某通讯社刊发的新闻《科学家呼吁国际社会将中国减排努力纳入碳汇》,作者把“减排”与“碳汇”混为一谈;有些官员、专家建议尽快在森林大省建立森林碳汇交易中心,把森林碳储量尽快卖到国际碳市场。可他们有所不知,森林的碳储量是存量,不具额外性,国际碳市场不接受。某报在介绍碳汇时说,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这显然是将碳汇和森林碳汇划了等号。某报在报道中引用的“碳汇交易”的数字都是“碳交易”数字。某报的报道题目是《志愿者家庭种下碳汇林》,而专家则称,没有设计和碳汇计量监测的不是碳汇林,只是普通的造林。

有的报道过分夸大了森林碳汇、林业碳汇交易的作用。如某报刊登的《森林碳汇成减排主力,碳交易或解资金之渴》即是如此。专家指出,森林碳汇只能是助力减排而不是主力,工业减排才是主力。

报道中的虚假、不实情况较为普遍。这类报道外行人看不出破绽,但碳汇专家一看则漏洞百出。某报刊登的人物通讯报道某人摸索出“林业碳汇商业化模式”,“试运营成功后已向全国18个省100多个县推广”,经调查没有事实依据。某报刊发《林业碳汇为何遭遇“零交易”》,绿色碳汇专家指出,此问题根本不存在。全国都没有碳汇交易,此稿误导性很大。某报刊登的《贵州推进碳汇造林项目 3年拟营林89.3万公顷以上》。这只是一些设想,至今都没有落实。

绿色碳汇专家说,从百度搜索碳汇交易后可看到有个“林纸吧”,其介绍碳交易时全部写成了碳汇交易。调查了解到,有企业注册了“中国碳汇交易网”、“中国碳汇林业网”、“中国林业碳汇网”等,不仅错误解读碳汇交易,还子虚乌有地设有“碳汇林物种”、“中国碳汇林资源调配中心”、“碳汇林种苗供应”等,严重误导公众。专家强调,碳汇林是按照相关的方法学设计、施工、经有资质的第三方审核、获得批准、具有碳汇交易潜质的林分,与林种、树种、种苗均无关,更不可能是一个物种。碳汇林物种完全是无稽之谈!有些人以为碳汇概念能赚钱,迅速成立了“林业碳汇公司”、“碳汇林公司”,甚至在香港注册“中国碳汇企业联合会”,可所做的事要么与碳汇无关,要么提供错误和虚假信息。

专家提醒媒体,要警惕利用碳汇非法集资。《21世纪经济报道》揭露的国龙碳汇基金,就是利用传销的方式炒作碳汇交易。还有公司夸大碳汇交易的收益,说种树8年或者10年后砍树可卖钱,碳汇也能卖钱,收益很高。碳汇交易并非如此,更没有他们说的高收益。碳汇即使交易出去了,也只是森林生态效益的一小部分,何来高收益?

报告指出,一些媒体的绿色碳汇报道虽然满足了科学性的要求,但工作性、行业性、专业性太强,社会性、趣味性、贴近性不够,影响了报道效果,需要改进。


专家提醒,“绿色碳汇”,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媒体和公众要正确区分相关概念,以免误导公众,或是上当受骗。

附件:

相关稿件:
十大玩彩信誉平台 澳门赌博平台 PG电子游戏 全网最大的彩票娱乐平台 世界杯押注 山南市科技局 鹰潭市林业局 临沂市科技局 临汾市生态环境局 黄冈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