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行走在西宁南川河畔的麒麟湾公园,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林,大口呼吸新鲜空气,是市民张永胜每天的幸福时刻。“过去可大不相同,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张永胜说。
西宁南山郁郁葱葱 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摄
青海省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地势是两山夹一城。张永胜所说的过去,指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南北两山光秃一片,水土流失严重,大风一起沙尘就遮天蔽日。
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绿化西宁南北两山,成立南北山绿化指挥部,由历任省委书记或省长亲任总指挥。20世纪90年代,西宁南北两山绿化被纳入三北三期工程。
30多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累计造林绿化38万亩,两山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7.2%提高到79%。
西宁地处高原,降水集中,种活一棵树不容易。
西宁动员全市人民投入两山绿化。1989年8月,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和青海省政府办公厅、西宁市政府联合发布通知,为南北山绿化开展群众捐资,市民交纳的绿化费成为南北山绿化资金的重要来源。
针对南北山绿化工程建设周期长、任务重的实际,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由西宁各部门、各行业划片承包绿化责任区,将全民义务植树的政策运用于两山绿化,相继成立了117个绿化承包责任区,168个单位参与绿化。
一场全民参与的植树热潮就此掀起。
在干旱缺水、土壤贫瘠、岩石裸露的山上植树,除了政策扶持,还需要科技的运用。
西宁在南北两山广泛推广网络化移动管道供水,有效提高了灌溉质量;应用旱作林业技术,提高了苗木耐寒能力;坚持提前整地,提高林地土壤保墒功能。大力推广适地树种,选育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青杨、柽柳、柠条、猫儿刺、沙棘等12个优良乡土树种,已在两山扎根繁衍
西宁南北山绿化历经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累计绿化荒山51.6万亩,栽植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青杨、柽柳、柠条等20余个优良乡土树种4470余万株。南北山涵养水源量由每年114万立方米增加到每年1011万立方米,36条沟道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南北两山初步建成了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的水源涵养、固碳、滞尘等能力显著增强,生态价值不断增加。昔日荒凉的南北山已重现生机,大规模的城市风景线和绿色屏障已开始构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传的歌谣“青海的山上不长草……”已成为历史。
截至2014年,南北两山绿化为西宁市森林覆盖率贡献近4个百分点,推动西宁实现了由黄色城市向绿色生态城市的转变。2015年11月,西宁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开创了青藏高原森林城市的先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