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林业局张育文局长在全省造林绿化现场会上作了题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科学发展现代林业 进一步提高我省造林绿化水平》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我省先后实施创建林业生态县、建设林业生态省、科学发展现代林业的战略部署,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实现森林资源持续稳步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全省有林地面积1.4亿亩,森林覆盖率达56.3%,林木蓄积量4.03亿立方米。全省森林生态效益总值7039.86亿元,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总量为8.257亿吨,释放氧气总量为6.004亿吨,贮碳总量为2.253亿吨,储能总量为98076.27亿兆焦。
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
张育文说,“十五”期间,全省参加义务植树1.2727亿人次、植树4.2875亿株。2007年,全省参加义务植树2897.93万人次,植树9646.89万株。广州、珠海等市通过建立义务植树公园,江门、东莞等市建立大型义务植树基地,为市民义务植树提供场所,为群众游玩、休憩提供新去处。全省确定的10项生态建设重大工程中有6项是林业部门牵头实施。先后启动东江、北江、西江、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完成造林67.12万亩;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红树林恢复工程,在全省3033公里宜林海岸线上营建防护林带2797公里,大陆基干林带基本合拢,营造红树林近10万亩;实施农田林网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农田林网控制面积增加到387万亩,完成通道沿线第一重山造林任务12.9万亩。2007年,又重点抓了林分改造和珍贵树种种植,全省完成造林任务280万亩,其中,当年完成林分改造任务34.26万亩,建设珍贵树种示范基地8万多亩。
城市绿化水平提高 农村绿化呈现新景象
张育文指出,全省大多数城市结合道路建设、河道整治和旧城改造开展绿化工作,有效增加了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逐步完善,绿线管制制度不断强化。广州、深圳、东莞、中山、惠州河源等市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地力条件,通过多种办法消灭宜林荒山,提高林分质量,发展城市森林,改善城市人居和发展环境。各地还以创建林业生态县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城镇绿化。目前,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96%,人均公共绿地达12.11平方米。至去年底,全省被省政府授予林业生态县42个、林业生态市2个。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狠抓“四化一片林”建设,即:村庄绿化、庭院绿化、农田林网绿化、村道绿化和一片村民休憩林,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许多地方以乡镇、村庄绿化美化为重点,大力开展生态示范村镇活动,涌现出一批规划设计科学、树种配置合理、绿化档次较高、绿化类型多样、绿化特色鲜明、示范效果较好的生态示范村镇。在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中,2007年有4个县、40个村、316户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单位。在广大农村,古树名木得到进一步保护。目前,我省共有古树名木38649株(群),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780株。
植绿护绿意识增强 薄弱环节不容忽视
张育文说,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全社会对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有了更深入、更直接的认识,参与造林绿化、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不断增强。近年来,我们通过林业生态状况公报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和有关部门发布造林绿化信息。今年举办了“绿色惠南粤”文艺晚会、林业救灾复产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七届“鸟节”和“爱鸟周”等系列宣传报道活动,还在《南方都市报》开辟“森林密语”专栏。各新闻单位全方位、多角度准确报道了粤北重灾,引起各级党政和全社会对粤北灾害修复的极大关注。通过系统宣传,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绿化意识、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
张育文还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造林绿化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有部分地方对林业发展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林绿化工作有所放松,导致我省森林生态系统仍较脆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相对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的需要而言,以及与周边省份相比,我省对林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林业系统基层基础比较薄弱,历史包袱比较沉重。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加以克服和解决。
找准着力点和抓手 8年改造林分1000万亩
张育文指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对造林绿化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后,我省造林绿化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以“生态、民生、文化、创新、和谐”为着力点和抓手。发展“生态林业”,构筑生态屏障;发展“民生林业”,打造绿色经济;发展“文化林业”,营造生态文明;发展“创新林业”,增强发展动力;发展“和谐林业”,维护生态安全,积极构建林业生态、产业和文化三大体系,实现我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最大化。通过今后8年的努力,到2015年,对全省大部分针叶纯林进行林分改造,发展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特别是珍贵树种1000万亩以上;基本建立具备抵御台风、风暴潮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基本修复粤北受灾森林;在市区、县城周边、主要道路、大江大河两旁,构建高质量、多品种、多色彩的森林景观,努力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提升现代林业建设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创新义务植树形式 狠抓重点工程
张育文指出,要继续推动各地创造条件营造“爱心林”、“亲子林”、“成长林”、“敬业林”、“青年林”、“巾帼林”、“公仆林”、“回归林”、“领事林”等形式多样的纪念林;通过认建、认养公共绿地、树木和以资代劳、以物代劳等形式,满足公民履行植树义务的愿望;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实行义务种植与专业管护相结合,使义务植树向规模化、基地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将义务植树与城乡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建设、农村脱贫致富相结合,发挥社会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领导干部可在下乡调查研究时参加义务植树、抚育林木,也可在大院宿舍区植树造林等,推进义务植树工作常态化,使公民义务植树更加直接和便利。
张育文说,重点工程带动造林绿化工作是近年来的成功做法,要继续坚持。林分改造和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作将重点抓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全省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将重点抓好基干林带缺口补植、低效林的更新改造和红树林恢复等,提高沿海防护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周边,国道、高速公路、铁路、大江大河两旁的绿化,要重点抓好迹地更新和低效林改造,尽早形成优美的多品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森林景观。坚持不懈抓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确保如期顺利结案。汕头市潮阳区和龙川县利用中国绿色碳基金项目资金300万元,新造碳汇林6000亩,各地要积极推进碳汇林建设。全省雨雪冰冻灾害地区森林生态修复总工程量为1191.87万亩,其中,造林300万亩,封育管护促进天然更新800万亩。要用5年时间使受灾森林基本郁闭成林。
培育良种壮苗 转变经营方式
张育文说,要充分发挥现有良种繁育基地、采种基地、中心苗圃的基础作用,探索建立定点供应苗木的模式,全面掌控种源、种苗培育过程。要强化科技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提高科技进步对造林绿化的贡献率,重点加强珍贵树种和优良乡土树种的良种繁育、树种选择。已初步选定在肇庆市北岭山林场建立优良珍贵树种培育试验示范基地,选择檀香、黄花梨、柚木、铁刀木、楠木、格木、红锥和土沉香等8个树种作为试验示范的主要树种。认真抓好南方珍贵树种良种选育与扩繁中心(基地)建设,尽快为我省提供优质的珍贵树种苗木。
张育文要求,各级林业部门要通过示范带动,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推动森林经营工作由林权所有者和受益者的被动经营向主动经营转变。对生态公益林要严格保护,通过林分改造提高生态功能等级。对商品林要坚持“宏观规划,政策引导,市场调节,政府扶持”的原则,引导多元投资主体改造低效林,营造速生丰产林,增加木材有效供给。要将种植珍贵树种作为森林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推广。鼓励和引导农民将发展珍贵树种作为今后较长时期的财产性储备加以经营管理,充分利用村旁、宅旁、路旁、河旁等“四旁地”种植珍贵树种,既绿化家园、优化环境,又培育“庭院经济”、“绿色银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深入贯彻《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封山育林条例》,大力开展封山育林。
完善投入机制 拓宽投资渠道
张育文指出,造林绿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稳定的投资渠道和一定的投资规模。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市地方财政大手笔投入搞绿化,如广州市每年投入1.8亿元、深圳市每年2亿元、东莞市每年1亿元、惠州市每年3800万元、中山市每年3000万元进行林分改造,充分反映出当地党委、政府对造林绿化的高度重视。尽管经济欠发达地区学不到他们那样的大规模投入,但可以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一些地方采取了必要的穷办法,梅州、河源在这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
张育文还要求,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编制好各项重点工程建设规划,要积极争取造林绿化以政府为主导,将各项建设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稳定投资渠道,逐年加大投入;要通过制订林地使用权及林木所有权自由流转、降低林产品税费、推进林产品自由流通等政策措施,引导资金投向造林绿化;要开展上下游共建活动,争取下游富裕地区的财政资金反哺上游地区,共同开展造林绿化;要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捐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造林绿化这一公益事业。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和稳定权属关系,提高林地经营预期效益,引导社会各种资源投资林业,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多种资金齐投入、共受益的良好机制。另外,要坚持“慎用钱”的原则,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附件:
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
张育文说,“十五”期间,全省参加义务植树1.2727亿人次、植树4.2875亿株。2007年,全省参加义务植树2897.93万人次,植树9646.89万株。广州、珠海等市通过建立义务植树公园,江门、东莞等市建立大型义务植树基地,为市民义务植树提供场所,为群众游玩、休憩提供新去处。全省确定的10项生态建设重大工程中有6项是林业部门牵头实施。先后启动东江、北江、西江、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完成造林67.12万亩;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红树林恢复工程,在全省3033公里宜林海岸线上营建防护林带2797公里,大陆基干林带基本合拢,营造红树林近10万亩;实施农田林网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农田林网控制面积增加到387万亩,完成通道沿线第一重山造林任务12.9万亩。2007年,又重点抓了林分改造和珍贵树种种植,全省完成造林任务280万亩,其中,当年完成林分改造任务34.26万亩,建设珍贵树种示范基地8万多亩。
城市绿化水平提高 农村绿化呈现新景象
张育文指出,全省大多数城市结合道路建设、河道整治和旧城改造开展绿化工作,有效增加了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逐步完善,绿线管制制度不断强化。广州、深圳、东莞、中山、惠州河源等市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地力条件,通过多种办法消灭宜林荒山,提高林分质量,发展城市森林,改善城市人居和发展环境。各地还以创建林业生态县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城镇绿化。目前,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96%,人均公共绿地达12.11平方米。至去年底,全省被省政府授予林业生态县42个、林业生态市2个。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狠抓“四化一片林”建设,即:村庄绿化、庭院绿化、农田林网绿化、村道绿化和一片村民休憩林,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许多地方以乡镇、村庄绿化美化为重点,大力开展生态示范村镇活动,涌现出一批规划设计科学、树种配置合理、绿化档次较高、绿化类型多样、绿化特色鲜明、示范效果较好的生态示范村镇。在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中,2007年有4个县、40个村、316户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单位。在广大农村,古树名木得到进一步保护。目前,我省共有古树名木38649株(群),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780株。
植绿护绿意识增强 薄弱环节不容忽视
张育文说,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全社会对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有了更深入、更直接的认识,参与造林绿化、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不断增强。近年来,我们通过林业生态状况公报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和有关部门发布造林绿化信息。今年举办了“绿色惠南粤”文艺晚会、林业救灾复产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七届“鸟节”和“爱鸟周”等系列宣传报道活动,还在《南方都市报》开辟“森林密语”专栏。各新闻单位全方位、多角度准确报道了粤北重灾,引起各级党政和全社会对粤北灾害修复的极大关注。通过系统宣传,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绿化意识、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
张育文还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造林绿化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有部分地方对林业发展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林绿化工作有所放松,导致我省森林生态系统仍较脆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相对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的需要而言,以及与周边省份相比,我省对林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林业系统基层基础比较薄弱,历史包袱比较沉重。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加以克服和解决。
找准着力点和抓手 8年改造林分1000万亩
张育文指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对造林绿化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后,我省造林绿化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以“生态、民生、文化、创新、和谐”为着力点和抓手。发展“生态林业”,构筑生态屏障;发展“民生林业”,打造绿色经济;发展“文化林业”,营造生态文明;发展“创新林业”,增强发展动力;发展“和谐林业”,维护生态安全,积极构建林业生态、产业和文化三大体系,实现我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最大化。通过今后8年的努力,到2015年,对全省大部分针叶纯林进行林分改造,发展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特别是珍贵树种1000万亩以上;基本建立具备抵御台风、风暴潮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基本修复粤北受灾森林;在市区、县城周边、主要道路、大江大河两旁,构建高质量、多品种、多色彩的森林景观,努力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提升现代林业建设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创新义务植树形式 狠抓重点工程
张育文指出,要继续推动各地创造条件营造“爱心林”、“亲子林”、“成长林”、“敬业林”、“青年林”、“巾帼林”、“公仆林”、“回归林”、“领事林”等形式多样的纪念林;通过认建、认养公共绿地、树木和以资代劳、以物代劳等形式,满足公民履行植树义务的愿望;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实行义务种植与专业管护相结合,使义务植树向规模化、基地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将义务植树与城乡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建设、农村脱贫致富相结合,发挥社会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领导干部可在下乡调查研究时参加义务植树、抚育林木,也可在大院宿舍区植树造林等,推进义务植树工作常态化,使公民义务植树更加直接和便利。
张育文说,重点工程带动造林绿化工作是近年来的成功做法,要继续坚持。林分改造和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作将重点抓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全省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将重点抓好基干林带缺口补植、低效林的更新改造和红树林恢复等,提高沿海防护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周边,国道、高速公路、铁路、大江大河两旁的绿化,要重点抓好迹地更新和低效林改造,尽早形成优美的多品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森林景观。坚持不懈抓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确保如期顺利结案。汕头市潮阳区和龙川县利用中国绿色碳基金项目资金300万元,新造碳汇林6000亩,各地要积极推进碳汇林建设。全省雨雪冰冻灾害地区森林生态修复总工程量为1191.87万亩,其中,造林300万亩,封育管护促进天然更新800万亩。要用5年时间使受灾森林基本郁闭成林。
培育良种壮苗 转变经营方式
张育文说,要充分发挥现有良种繁育基地、采种基地、中心苗圃的基础作用,探索建立定点供应苗木的模式,全面掌控种源、种苗培育过程。要强化科技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提高科技进步对造林绿化的贡献率,重点加强珍贵树种和优良乡土树种的良种繁育、树种选择。已初步选定在肇庆市北岭山林场建立优良珍贵树种培育试验示范基地,选择檀香、黄花梨、柚木、铁刀木、楠木、格木、红锥和土沉香等8个树种作为试验示范的主要树种。认真抓好南方珍贵树种良种选育与扩繁中心(基地)建设,尽快为我省提供优质的珍贵树种苗木。
张育文要求,各级林业部门要通过示范带动,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推动森林经营工作由林权所有者和受益者的被动经营向主动经营转变。对生态公益林要严格保护,通过林分改造提高生态功能等级。对商品林要坚持“宏观规划,政策引导,市场调节,政府扶持”的原则,引导多元投资主体改造低效林,营造速生丰产林,增加木材有效供给。要将种植珍贵树种作为森林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推广。鼓励和引导农民将发展珍贵树种作为今后较长时期的财产性储备加以经营管理,充分利用村旁、宅旁、路旁、河旁等“四旁地”种植珍贵树种,既绿化家园、优化环境,又培育“庭院经济”、“绿色银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深入贯彻《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封山育林条例》,大力开展封山育林。
完善投入机制 拓宽投资渠道
张育文指出,造林绿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稳定的投资渠道和一定的投资规模。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市地方财政大手笔投入搞绿化,如广州市每年投入1.8亿元、深圳市每年2亿元、东莞市每年1亿元、惠州市每年3800万元、中山市每年3000万元进行林分改造,充分反映出当地党委、政府对造林绿化的高度重视。尽管经济欠发达地区学不到他们那样的大规模投入,但可以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一些地方采取了必要的穷办法,梅州、河源在这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
张育文还要求,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编制好各项重点工程建设规划,要积极争取造林绿化以政府为主导,将各项建设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稳定投资渠道,逐年加大投入;要通过制订林地使用权及林木所有权自由流转、降低林产品税费、推进林产品自由流通等政策措施,引导资金投向造林绿化;要开展上下游共建活动,争取下游富裕地区的财政资金反哺上游地区,共同开展造林绿化;要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捐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造林绿化这一公益事业。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和稳定权属关系,提高林地经营预期效益,引导社会各种资源投资林业,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多种资金齐投入、共受益的良好机制。另外,要坚持“慎用钱”的原则,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