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民为国之本,立国为民是我们的宗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林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项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基础产业,不仅要承担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态安全的任务,而且要承担满足社会林产品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可见,林业肩负着民生重任,而民生林业就是为人民、为百姓服务的林业。现代林业的提出,正体现了这个核心,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
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林业具有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减缓温室效应、涵蓄淡水和净化水质、调节小气候等生态功能。“山青才能水秀,穷山必有恶水。” 森林具有很强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作用,其茂密的树冠、深厚的落叶层及发达的根系,可持续吸收降雨量65—270毫米,将大部分自然降水转化为有效水资源,实现“细水长流”。同时,森林能够有效阻隔雨水对土地的直接冲刷,可以降低近地面风速,减少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促使多种生物的活动、繁衍和稳定生态系统的形成,起到永久固定流沙,防止风沙危害的作用。森林还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贮库,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约吸收1.8吨的二氧化碳,释放1.6吨氧气。可见,建设好林业,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加强林业和生态建设,全省有林地面积大幅增加,森林覆盖率已达56.3%,林木蓄积量达4.03亿立方米,森林资源实现了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生态状况和自然环境明显改善。但生态功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生态灾害频繁,水质性缺水、水土流失等问题仍较严重。200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其实质就是要为关广东人民创造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
我们的林业工作,就必须围绕这一核心内容,扎实推进。一要建设和经营好5500万亩生态公益林,采取有力措施,大力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景观建设,提高全省的生态功能等级,改善生态环境。二要抓好江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防护功能。三要大力营造和保护好沿海防护林和滩涂红树林,恢复海岸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沿海绿色长城。四要推进铁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沿线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构筑覆盖全省的绿色森林网络。五要统筹规划城市林业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安全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拓展林业的经济功能,为百姓致富拓宽渠道。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不仅可以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包括木材、竹材、人造板、木浆、林化产品、木本粮油、食用菌、花卉、药材、森林旅游服务等在内的大量物质和非物质产品,还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社会就业机会,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自国家启动实施南方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以来,我省各地掀起了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热潮,人们从速生丰产林发展中得到了事实在在的好处。如我省最先发展桉树人工林的湛江市,目前桉树种植面积已达350多万亩,当地与桉树相关的产业有种苗、造林、机耕、加工、外贸等,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10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年产值达20多亿元。随着速生丰产林的发展,我省的木材加工业也迅猛发展,全省从事木材加工经营的单位达2万多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木材加工业的发展,给农村、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木材、林地价格普遍提高,枝桠材的收购价格上升到每吨300左右元,林地的租金也都上涨了200%-300%。其中11家从事木材加工的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44000多户。可见,发展林业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
但是,我省的林地利用率不高,单位产出率也低,对广大农民增收贡献还不够大,每个农民来源于林业的收入仅占10%左右。林业是广大林区和山区人民的生计所在,是千百万人的事业,广大林农和林业经营者是发展林业的主体。富民才能兴林,发展林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为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让务林人从中受益,使林业发展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因此,要把促进山区农民增收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核心内容,整体谋划,分类指导,合理开发,最大程度实现1.65亿亩林地价值。要大胆改革束缚林业产业发展的保守政策和管理制度,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要认真研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林业投入,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大胆改革涉林税费制度,减轻林区农民负担,扩大经营林业的利润空间。要积极探索保障农民利益的林业产业经营管理新模式,总结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培育和扶持能真正带动农户发展的林业龙头企业。要规范林地流转,建立现代林业要素市场,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市场信息,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林业建设。要鼓励和引导林农在自留山、责任山上发展林果业、林下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和竹子加工业,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林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增加林农收入,真正做到兴林富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挖掘森林的文化功能,陶冶百姓的品德素质。森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来源。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森林文化的涵义与核心,是和谐思想的重要体现,是21世纪人类先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是经济社会和现代文明发展的要求。发展森林文化,一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进森林,人们可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以及生物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关系,感悟社会和人生,获得大量的智慧和知识,树立起平等友善对待自然、科学开发利用资源的自然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二可以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可以通过森林得到不同的感悟。森林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不断陶冶人们的品德和性格。无数事实证明,人类走出森林又向往回归森林,人类离不开森林。 因此,要抓好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业科技馆、城市园林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积极开发森林文化产业,充分利用文化平台弘扬生态文明,通过文学、影视、戏剧、书画、美术、音乐等多种文化形式,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通过森林文化建设,为百姓提供一个学习知识、陶冶性情、休闲放松的场所,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文化素质。
可见,林业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部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是生态文化发展的源泉和主阵地,可以为人们提供多种物质文化和生态产品,林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科学发展现代林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关心百姓,以民生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拓展林业的多种功能,充分发挥林业在提供资源支持和生命支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福祉。(办公室 陈俊光 )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