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佛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化工作,大力推进“三年促变,绿地佛山”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李容根副省长为此作出了批示:佛山经验,应认真总结推广。现将佛山市大力实施“三年促变,绿地佛山”的经验做法摘登如下,供各地学习借鉴。
佛山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绿化工作,把植树绿化作为“两转型一再造”的重要内容,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三年促变,绿地佛山”。2007年至今,全市共完成绿化建设和改造项目1041项,新增绿地面积913万平方米,改造提升绿地面积2147万平方米,完成绿化总投资22.37亿元。全市整体绿量明显增长,绿地布局日趋合理,绿化景观和绿化水平迅速提升,初步形成了“组团城市,绿脉相通,绿廊环绕,公园棋布”的绿地系统格局。
高起点规划“绿网”
佛山市出台了《佛山市绿网建设规划》,提出“十横、十纵、二环”道路和“三廊、一区、两环、两带”河道绿网建设规划,构筑“2+5”组团绿网骨架。其中,将“一环”作为佛山的城市门户和连接“2+5”组团的黄金走廊进行重点打造。公布实施“一环”及其南拓道路沿线两侧用地绿线管理图则,对沿线两侧300米共约61平方公里划定了绿线,以此规范沿线两侧用地的合理开发,形成区域间既联系又分隔的绿色缓冲空间。目前,“一环”全线99.2公里绿化提升和沿线十大立交绿化建设已全面完成,成为名符其实的百里绿廊。
同时,以六级道路、城市重要出入口衔接口、高速公路出入口和河道绿化建设全市的绿网系统,是“三年促变,绿地佛山”的重点和特色所在。2007年起,各区每年至少建设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示范路;2008年起,将示范路建设和河涌整治工作推广至镇街,通过区、镇(街)联动,路网、水网绿化一起抓,现已基本形成了全市的绿网框架。三年来,全市共完成六级道路绿化建设和改造提升共2469公里,其中区级绿化示范路27条,镇街级示范路84条,市级道路衔接口、高速公路出入口绿化景观提升34项。河涌整治绿化成效明显,一环东涌南段、怡海路、大良桂畔海沿岸、西南涌右岸公园建设等工程已全面完成,重点推进汾江河沿岸30米范围内绿化美化,着力打造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十里绿色长廊”。
多形式推进绿化
佛山市绿化植树工作抢前抓早。每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带头参与大型义务植树活动,近两年春节后上班首日便以植树拜年的形式拉开全市植树绿化活动的序幕。同时,对全市大型义务植树活动进行周密安排,将义务植树工作重心下移,以区、镇(街)为主战场,以人民群众为主力军,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植树节期间,市区联动,共同组织开展大型主题林植树活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植树绿化热潮。三年来,全市共接受民间团体、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绿化捐资3575多万元,累计组织479.1万人次参加植树活动,种植各类树木1000多万株,营造各类主题林356个,完成山上造林面积9.59万亩。此外,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近年来全市道路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和山上造林等绿化成果,大大增强了市民的绿化意识和生态意识。
在全民搞绿化、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下,佛山市扎实推进多种形式绿化建设。一是加强公园绿地建设。加大投入,在城乡新建一批公园,同时通过拆围透绿、更新设施等措施改造提升了一批公园。三年来,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2.18平方米。二是大力推进企业绿化和庭院绿化建设。各区积极开展创建“花园式企业”、“花园式学校”和“花园式医院”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三是实施立体绿化,共完成立交桥和人行天桥等立体绿化23万米。四是加强农村绿化工作。通过“送绿化送公园”等形式,加强村前小公园、村庄四旁、河涌水网的绿化工作,全面提高农村绿化水平。
2010年建成林业生态市
“三年促变,绿地佛山”实施方案提出,2010年力争全面建成林业生态市。为此,佛山市确立了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围绕“一城、两江、三区、七环、绿带串珠、珠联璧合”的生态格局,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各项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一是大力推进林分改造。2007-2009年,全市共完成低效林改造面积7万亩,极大地提高了森林的生态效益。二是继续加强市级生态公益林规划工作。在界定省级生态公益林40.8万亩的基础上,全市再规划市级生态公益林30万亩。三是积极开展建设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大行动,扎实推进村庄植树造林工作。四是以创建林业生态县(区)工作为平台,大力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建设,努力提高生态功能等级。五是有序进行广佛林业同城化建设,重点在构建一体的林业绿化生态体系、联动的林业生态产业体系、互助的森林保护防控体系和共享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等领域加强合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