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县地处粤、赣两省交界,下辖10个乡镇127个村(居)委会,人口25万。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60万亩,森林覆盖率70.0%,应纳入林改的集体林地面积共255.3万亩,涉及10个乡镇、113个村(居)委会、1205个村民小组、4.3万户农户18.4万人。
2007年底,始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县上下围绕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目标,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推进现代林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来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林改工作。按照林权证发放率、股份权益证发证率、纠纷调处率和群众满意率“四率”标准,通过狠抓宣传发动、建立机构、调查摸底、制定方案、确权发证等各个环节的落实,全县林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于2009年4月顺利通过了省林改试点工作验收。
高位推动,稳步推进,林改工作顺利开展
组建了高规格的领导机构。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6位县领导任副组长,县委办、县府办、县林业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设有综合组、宣传组、巡视督查组、政策法规组、纠纷协调组等5个组。还从县机关、县林业系统抽调426人组建了10个县驻镇林改指导组和113个县驻村林改工作组,驻镇指导组组长分别由县四套班子成员担任。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林改工作机构,建立起“县直接领导,乡镇、村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
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培训。县、镇、村三级及时召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全面部署林改工作;印制了《关于开展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告全县林农书》和《县林改方案宣传资料》各5万份,分发到各家各户,大力宣传国家、省、市有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方针政策;在县电视台开设了林改专题栏目,每天滚动播放林改宣传标语。对参与林改工作的400多名县镇机关干部进行了系统培训,共培训相关人员7226人次。
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产权明晰
开展了全面的摸底调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摸底调查,摸清林情村情,掌握民意,因地制宜地指导各村、组制定出符合村民意愿的林改方案和措施,做到“一村一策、一组一案”,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扎实推进林业改革。组织人员收集了全县122个林场的承包经营合同,全面排查山林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类造册登记,为妥善处理好集体山林流转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依据。
坚持“尊重历史,维护稳定”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多种形式推进明晰产权,充分尊重农民在林改中的决策权。在此次林改过程中,我县明晰产权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八种模式:
(一)集体经营类。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归属村集体,均股均利到人,股份权益证书发放到户;此类林地共约128万亩,占50.4%,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集体山林的所有权、经营权、管护权由集体所有,集体山林经营收益在集体内实行均股均利。
2.集体山林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由集体所有,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落实管护权和采伐权,经营收益在集体内按股分红。
3.以村小组为参股单位成立林场,山林所有权和经营权由集体所有,实行林场化管护,公开招标采伐,经营收益扣除林场管护费后在集体内按股分红。
(二)到户经营类。林地所有权归属集体,将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确权发证到农户;此类林地共25.7万亩,占10.1%,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1.自留山经营。维持“两山到户”时所分的自留山不变,各农户对自留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全县共有自留山面积3.7万亩。
2.责任山经营。维持“两山到户”时所分的责任山不变,各农户对责任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联户经营。将集体山林分给组内不同的联户(3—5个家庭自由组成),实行联户经营、共同投资、风险共担、按股分红。
4.承包到户,自主经营。将集体山林按组内家庭数均分,采取招标的形式落实经营权,自主经营。
(三)承包经营类。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使用权确权发证到经营者,给农户发股份权益证书,收益实行均股均利。
至2009年3月底,全县发放林地所有权林权证8400宗,面积249.1665万亩,发证率达97.6%;发放林地使用权林权证9037宗,面积246.8715万亩,发证率96.7%;发放集体山林股份权益证书38245本,涉及面积213.4903万亩,发证率93%。以林权证的形式确定了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林农和林业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实现了“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
加强引导,深化改革,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初步建立
深化了林业人事制度改革。专门成立了始兴县林业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人事改革组、资产处置组和协调办公室。出台了《始兴县林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对基层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林场管理总站等事业单位定编定员133人,其人员工资和事业经费全部纳入财政拨款。
建立了林权管理交易平台。投入1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核定编制41人的始兴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和始兴县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简称两个中心,下同),履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认证,林权登记、变更、交易等管理职能,为森林资源转让、流通、管理提供服务平台。两个中心成立以来,以公开拍卖形式成功举办了22宗林权交易和造林劳务招标,交易额796.5万元;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融资业务6宗,融资金额达1.1亿元。与此同时,制定了相应政策,引导和规范林权交易行为。至此,我县林业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以林业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为主体的现代产权制度得以初步建立。
加强资源培育,强化资源管理,森林生态效能稳步提升
2008年春,我县遭遇八十年一遇的强低温冰雪灾害,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蒙受巨大损失,为有效促进森林植被恢复和森林生态效能的持续、稳步提升,2009年春季造林,我县完成迹地更新12.4万亩,同时实施了推广本地珍贵阔叶树造林、生态文明万村绿等项目工程。
2009年7月份开始,组织开展了由9位县委常委组成领导小组的2009林区秩序“百日整治”大行动,重点打击了乱砍滥伐、无证运输、超证运输、纵火烧山、乱捕滥猎、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等不法行为和林业管理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通过整治,涉林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稳定的林区秩序正在逐步形成。
据2009年11月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林业勘察设计院资源调查年报数据显示:我县森林资源活立木蓄积10213765立方米,居全省首位,活立木净增长率为3%,森林覆盖率70.0%,林木绿化率为70.6%,分别比上年度提高1.4个百分点。
激发林业活力,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持续升温
2009年春季开始,群众造林积极性日益高涨,“早造林、早受益、早致富”的意识深入人心,农民纷纷争购苗木造林,出钱出力护林,社会各界也踊跃投资林业建设,部分非公有制林场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增加林业投入,有力地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林改工作中,我县根据当前林地经营水平和周边县、市的情况,依法依规,慎重调整承包合同,普遍提高了承包经营林地租金,从每亩平均年租金3.5元提高到7.5元以上,增幅超过100%,主要林区乡镇的大部分林地每年的亩租金都在20元左右,最高达30元,仅此一项,每年群众增加收入600多万元。同时,由于林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林业从业人员数量和收入均逐年递增。
积极化解矛盾,促进林区和谐,林区秩序稳定局面逐步形成
慎重调整承包合同。1998年开始,我县相继出台了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场,推进林业规模化经营的政策,林场化经营起步较早,当时《农村土地承包法》还没有出台,出现了部分合同约定的承包期限过长、林地租金过低等现象,引发了一些矛盾和合同纠纷,已成为影响林区秩序稳定的一个隐患,在这次林改中,我县慎重对待这个问题,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制定了林地租金指导意见,将全县的林地分为三类,即:一类林地每亩每年租金10元以上,二类林地每亩每年租金8至10元,三类林地每亩每年租金6元以上。并组织合同双方进行协商,完善各类林场承包经营合同53宗,涉及面积63万亩,对期限超过70年的统一调整为30至70年。
稳妥调处山林纠纷。林改开展以来,我县采取了分级负责和以奖代补的工作机制来加大山林调处力度。明确规定组与组之间的纠纷由村委会负责调处,村与村之间的纠纷由镇政府负责调处;镇与镇之间的纠纷由县负责调处,形成三级书记负责制,并对每调处一宗纠纷的奖励300—1000元工作经费。林改期间,全县共处理山林纠纷633宗,解决争议面积3.4万亩,以奖代补28万元。
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推动了涉林矛盾的化解,促进了林区秩序稳定,2009年以来,涉林合同纠纷明显减少,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并得到省林业部门的充分肯定,林区秩序稳定局面正逐步形成。
当前,始兴县林改工作已转向以继续做好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和确权核(换)发山林权属证书、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林业产权流转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和加紧建设高效的林业管理与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后续工作中来,我们相信,随着林改工作的深入和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始兴县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和生态文明会得到有效的推动并取得长足发展。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