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全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会议在东莞召开。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讲话深刻指明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抓好这项建设工程的总体要求和推进措施,为我省全面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提出了行动指南。
朱小丹指出,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优美广东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生态优美广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大规模、持续不断的林业生态建设,我省生态状况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我省森林总体质量仍然不高、结构尚不合理,低效林多、优质林少,病虫害多、生态防护功能弱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全省森林生态效益的提升。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是进一步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做强广东绿色生态屏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推动我省森林资源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关键一步。同时,建设生态景观林带还是抢占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先机、发展生态文明的战略选择,也是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挑战、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重大举措,要以这项工程作为整体带动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龙头工程,坚持数年,务求实效,争得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主动权。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作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一个实际措施,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认真谋划、全力推动。
朱小丹强调,建设生态景观林带,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关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决策部署,着力实施绿色发展和生态惠民战略,进一步在重点区域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强化生态功能,加快推进绿化美化生态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生态文明的要求,有力推进生态优美的幸福广东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明确一个目标。全省统一规划建设23条共10000公里、805万亩的生态景观林带,2011年开始试点,力争3年初见成效,6年基本成带,9年完成各项指标任务。通过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最好林相的森林生态体系。
二是注重两个结合。一要注重“线、点、面”相结合,构建立体、复合的生态景观林带。二要注重“造、补、改、封”相结合,着力提高绿化美化水平。
三是区分三种类型:沿海海岸生态景观林带,形成沿海防护林、红树林景观和生态安全体系;江河两岸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呈现以绿色为基调、彩叶树种为小斑块、叶色随季相变化的森林景观;高速公路、铁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连片大色块、多色调森林生态景观。
四是坚持四个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据现有,整合资源;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政府主导,社会共建。
五是达到五个标准。建成的生态景观林带要达到结构好、品质优、景观美、功能强、效益高这五个标准。
六是突出六大功能。一是突出林业转型发展功能,推动森林资源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更好地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优化提升阶段的目标任务,完成建设全国最好林相、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任务。二是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功能,构建大规模的生态缓冲带和防护带,充分发挥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三是突出防灾减灾安全功能,提升防洪护岸、防风固堤和抵御山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防范沿线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发生。四是突出宜居城乡生态支撑,优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完善农村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城乡森林系统的绿色连接廊道,有效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五是突出景观美化功能,有计划调整品种,改造林分,优化林相,打造全国一流生态景观。六是突出多元多维发展功能,与旅游、科普、文化等工作有机结合,形成生态旅游的新增长点,更有效地传承自然和历史文化,促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文明形成。
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更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幸福工程。对此,朱小丹要求,全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全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规划,制定本区域的实施方案、年度实施计划,切实把建设任务分解到位,把主体责任落实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省绿化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考评全省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调指导,共同推动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纳入本部门、本单位相关规划和项目实施范围。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其他社会团体都要积极参与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二是要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分级负责、多元投入的原则,采取“政府补、部门筹、企业引、社会集”的办法,多渠道筹措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资金。省财政从2011年起连续3年每年安排1.5亿元专项建设资金,补助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各地级以市、县(市、区)财政也要安排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专项资金。交通运输、铁路部门要落实公路、铁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经费。要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的原则,积极整合林业生态工程、城市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国土复绿、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支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要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捐资造林或认种、认养等形式,参与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金融信贷、森林保险、林权抵押等相关政策措施,引导金融、保险机构加大对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和开发利用的支持,形成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促进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三是要完善政策机制,发动社会参与。要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对生态景观林带规划范围内的桉树人工林要实施逐步退出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按规划要求标准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管理机制,将改造后的生态景观林全部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并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建设生态景观林带要禁止大规模砍伐现有林木,重在调整优化树种结构,改造提升森林生态景观,确保生态景观林带功能持续发挥。要鼓励林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林地使用权有序流转,促进生态景观林带连片建设和规模经营。可采取租地后招投标的方式,盘活林业用地,推行林苗一体化模式,解决地租来源问题。要积极推广珍贵树种,倡导在景观林带内套种珍贵树种,增加农民绿色财富储备。
四是要强化工程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各地要建立“技术指导、工作督导、检查考核、定期通报”的建设管理制度,加强技术指导、工作督导、检查考核工作,确保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要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列入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进行考核和通报。要探索建立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管理,确保生态景观林带建成后不断提高发展水平。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