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国绿化委、人社部、国家林业局决定授予余锦柱同志“林业英雄”荣誉称号,要求全国林业战线干部职工以他为榜样,学习其敬业、奉献、吃苦精神,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传统的青底花边瑶族服饰,长期太阳暴晒下古铜色的面颊,一脸憨厚的笑容,与7年前记者在湖南江华第一次采访时相比,余锦柱没有太大变化,一如他在水口镇尖子岭瞭望台35年的坚守。
3月27日,余锦柱来到北京,被授予“林业英雄”称号,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接见。而在此之前,全国劳动模范、十八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35年的执著坚守与一丝不苟为这个并不高大的瑶族汉子带来了一身的荣誉。
“我是做了些工作,但那是我的本职,没什么特别的。这么多荣誉给我,我一直认为不是我自己的,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是给广大防火瞭望员、广大林业职工的。我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万千务林人中的普通一员。”余锦柱带有浓浓乡音的普通话,谦虚朴实中透着真诚。
1978年,刚刚18岁的余锦柱,从父亲余德明——共和国第一代全国林业劳模手里接过了尖子岭瞭望台的钥匙。“劳模的儿子不接班谁来接?”是当时余锦柱最单纯的想法,没想到这一接就是35年。
尖子岭瞭望台海拔1400多米,是方圆60平方公里大瑶山林区的制高点。一条蜿蜒崎岖的羊肠小路连接着瞭望台与外面的世界。路的这头,是余锦柱与他奋斗一生的森林防火瞭望事业;路的那头,家永远是最温暖的选择。
“没有特殊情况,下雨天可以回家,亲戚朋友也都习惯了,狂风大雨找老余,雨越大,我在家的可能性越大,有的找了几次找不见,干脆带了饭菜到瞭望台陪我。”
高山瞭望台的工作艰苦,生活条件差。刚开始工作时,一间8平方米的简易平房,3个半截砖头撑起的炉灶,一张父亲睡过近30年的木床,一架陈旧的高倍望远镜,一叠发黄的记录纸,还有两个用来挑水上山的木桶,是余锦柱工作和生活的全部家当。
“现在的条件比原来好多了。修了观察塔,不用日晒雨淋了;有了收音机,可以听听节目,大家都比较关心,能改善的条件都尽力帮我。”
瞭望台上水贵如油,生活用水要下到两公里远的山沟里去挑,余锦柱为此常常“洗不起澡”,连喝水都要控制总量。但在瞭望台,有两样东西余锦柱看得比水更加重要:对讲机和记录本。
瞭望台地势高,雷鸣闪电经常光顾这里。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余锦柱怕对讲机被雷击坏,就将对讲机抱在怀里睡觉。一道闪电过后,对讲机好好地躺在床上,余锦柱却被闪电打到了墙角。
工作记录本浓缩了余锦柱35年的艰辛与执著。拿着这个小小的记录本,他会情不自禁地露出自豪的笑容:“每一次观测、每一次通话、每一次火警我都有记录,从来没有间断过。”
寂寞的高山世界,山林为伴,清风低吟,实在寂寞的受不了的时候,余锦柱会自己跟自己聊天。“瞭望是个苦活、累活,更是个细心的活儿,不是真正热爱干不好。”
搞好瞭望工作,没有过硬的本领不行。刚上瞭望台时,余锦柱望着重重叠叠的青山和林海,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为全面掌握管护区的情况,他攀登过70多座高山,翻越过3000多条峡谷,踏遍了瞭望台周围60多平方公里的林区。余锦柱还结合自己的观察实践和父亲的言传身教,逐步领会和熟练掌握了识别烟火性质的“二十四字诀”:观两面,察浓淡,分季节,析晴雨,测远近,观动静,别粗细,区缓急。“二十四字诀”还被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办公室编入教材向全国推广。
从2005年开始,余锦柱几乎每年都要到一次北京,即便如此,他也从来没有时间到景点转转。“人在北京,心早就飞回了大瑶山,生怕有啥火情火警。”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以前砍树的时候,是农区赶不上林区,林业人大家都羡慕。现在,不砍树了,每亩公益林补助才10元,比农业的补助少多了,林区、林农都很贫穷,希望国家能进一步提高补偿标准,让林农、林区同步富裕。“十八大”的时候,我就提了这个建议,现在这仍是我的最大期盼。”余锦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