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重要着力点。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应如何看待当前生态环境的新形势,又如何通过加强环境保护、造林绿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和环境改善?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省林业厅厅长张育文。
南方日报:对于广东来说,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深刻意义?
张育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任务。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明确要求,“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再次强调了“生态红线”的观念。要加快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我们就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加强林业建设、绿化广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作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创新林业、和谐林业“五个林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林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8月底,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并召开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工作会议,推动广东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标志着省委、省政府已把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提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
南方日报:生态文明建设惠及民生,林业工作如何保障群众生态环境权益?
张育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产品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民生建设的突出瓶颈,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应该看到,我省林业建设仍存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和生态产品短缺、生态功能脆弱等问题,林业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建设现代林业强省的任务十分繁重。
我们要把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广东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作为林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造林绿化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
我们将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让老百姓享用绿色的植被,并以此为基础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南方日报:广东要走生态立省之路,对此省林业部门有何创新举措?
张育文: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提出了“建设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的宏伟目标,这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也是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重要举措。
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8%、60%,森林面积分别增加到1.60亿亩、1.63亿亩,森林蓄积量分别达到5.51亿立方米、6.20亿立方米;力争森林覆盖率、森林年生长量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单位森林蓄积量的增幅全国最大。
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要全力实施好林业重点工程,带动提升全省森林生态效益。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四大生态工程是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主要抓手。通过四大工程建设,着力形成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体系、珠江水系等主要水源地森林生态安全体系、珠三角城市群森林绿地体系、道路林带与绿道网生态体系、沿海防护林生态安全体系,构建起全省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安全格局。
(南方日报记者 黄应来 通讯员 林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