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正是植树造林好时节。昨天是我国第36届植树节,各地掀起了义务植树的热潮。不过,有广州市民向南方日报反映:想参加义务植树却不知道去哪儿。为此笔者邀请绿化部门、林业专家与市民代表来讨论关于植树节的话题。
焦点一 植树是义务吗?适龄公民每年应种3-5棵
植树是义务吗?对此,受访的很多市民并不清楚这一点。
其实,早在1982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规定:“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男11岁至60岁,女11岁至55岁,除丧失劳动能力者外,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任务。义务植树的基本形式是直接参加植树劳动,每人每年应义务植树3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焦点二 怎样履行植树义务?省绿委:捐款是较好方式
在取消绿化费之后,公民还有哪些方式履行植树义务呢?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在广州市区已较难找到义务植树基地,建议有意向的市民可以通过捐款的形式来参与。他说,当前捐款有几种渠道,中国绿化基金会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该负责人还透露,广东将出台义务植树认种认养认捐规定,中山市、惠州市、湛江市、梅州市、汕头市等市已经试行,成效比较明显。
市民刘小姐表示,如果绿化基金会这些机构能够实现公开透明化管理,保证捐款人对钱款去向、花销等信息的了解,相信会有更多人参与义务植树活动。
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方秋表示,不仅要在资金使用上确保透明,相关部门在实施绿化的过程中要结合城市发展做好规划,通过前后对比让老百姓看到成果。
南方日报记者 黄应来
实习生 姚永梅 通讯员 林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