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远市阳山县流传着一个“植林造水”的传奇故事。
那是1999年初,年近六旬的香港麻醉科医生谢士恒首次踏入阳山县东山乡,他看到了这么一幕— —
由于当地四处皆沙石,植被稀疏,居住在此的6000多名村民每天都面临饮水难题。每到秋冬旱季,他们必须步行20多里路到山脚下的河涌挑水,甚至通宵达旦守候在池边排队舀水。在这里,每担水都来之不易,每滴水都贵重如油。他们的水总是先洗米再洗菜,洗完衣又浇菜,尽可能循环多次利用。不仅如此,村民们还在屋旁或菜园里建造一个可容10多担水的小水柜,并上了锁。
目睹这一景象,谢士恒暗下决心,要拼尽全力让村民实现“用水自由”。几番周折后,最终找到了治荒造林的有效方法,被诊断出血癌的他说服了妻子谭颖儿从繁华的香港搬到贫困的山村,共同完成“植林造水”的艰巨任务,让上锁的水柜成为历史。谢士恒夫妇不仅造就了荒山变绿洲的奇迹,还将阳山县东山乡脚下的土地打造成“植林造水”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2005年,谢士恒因病去世,妻子谭颖儿继承先生遗志成立“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鼓励社会热心人士参与造林工作。在他们的影响下,阳山县的父老乡亲不断延续义务植树的光荣传统,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让阳山成为绿色生态的“幸福乐园”。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