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指导,中国湿地保护协会等单位和部门支持参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具体实施的UNDP-GEF迁飞保护网络项目在日前启动实施。
该项目是全球环境基金(GEF)第七增资期内,在我国生物多样性领域实施的赠款金额最大的单体项目,是目前GEF支持我国唯一的以湿地保护和候鸟保护为主的国际合作项目 ,示范点涵盖辽宁、山东、上海和云南的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核心目标之一是动员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交流合作,形成保护合力,打造多方参与的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推动候鸟重要栖息地间的互联互通,进而实现保护效率最大化。
湿地是很多鸟类的越冬地、繁殖地和停歇地。地球上近万种鸟类中,有超过1/3具有迁徙的习性。它们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着相对固定的路线季节性周期往返,每年经过的路径集合被称为“候鸟迁飞通道”。全球共有9条主要的候鸟迁飞通道。其中,有4条经过中国,从东至西分别为西太平洋迁飞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和西亚-东非迁飞通道。仅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每年就约有210种5000万只水鸟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
为了保护这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中国认定了29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建设了2200余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几乎涵盖了候鸟迁飞通道上所有的关键节点。因很多水鸟是长距离迁徙的鸟类,生境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旦他们的越冬地、停歇地或繁殖地中的一处出现保护缺失,可能就会让迁飞通道上其它地区作出的努力付诸东流。由于土地利用、水产养殖、加之城市化、外来物种入侵、人类活动干扰以及非法狩猎、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影响,致使全球候鸟的栖息地面积不断丧失,质量在不断下降。因此,通过采取一致行动、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建立保护网络来共同保护候鸟迁徙通道成为中外共识。 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社会不断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在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并充分认可以湿地为栖息地的迁徙水鸟是全球极为重要的国际资源,需要每一个国家颁布法规政策并与其他各国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是全球最早的政府间环境公约,聚焦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多边机制之一。 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召开的“全球迁飞区水鸟栖息地保护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全球迁飞通道现状、典型水鸟保护案例、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等主题开展了研讨,分享交流国际候鸟和湿地保护经验,对如何进一步加强湿地及候鸟迁飞通道保护建言献策。论坛倡议成立了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发布了《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倡议》,提出推动候鸟迁飞通道湿地和水鸟保护主流化,规范候鸟迁飞通道湿地与水鸟调査监测,开展候鸟迁飞通道栖息地从业人员能力建设,促进候鸟迁飞通道经验交流、分享和意识提升,以及创建候鸟迁飞通道人鸟友好型社区及产业。 UNDP-GEF迁飞保护网络项目的实施和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有序运行将有效推动我国湿地和水鸟保护主流化、规范水鸟及栖息地调查监测、提高湿地保护从业人员能力、促进经验交流和意识提升、打造人鸟友好型社区及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