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是上世纪深圳湾填海时留下的珍稀生态区域,是高度城市化中心区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典型代表。华侨城湿地是深圳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以“生态保护为基,自然教育为魂”,成立全国第一所自然学校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打造保护+教育的先行示范样本,探索“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管理模式,开创中国自然教育先河。
一、基本情况
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深圳湾北岸、珠江口东部,公园总面积68.5公顷,包括海岸性咸水湖、淤泥质海滩、红树林三种湿地类型,是中国唯一处在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
2014年,全国第一家自然学校——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成立,以打造自然教育界中的百年学校为目标,秉承“一间教室,一套教材,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的“三个一”运营模式,通过教育活动与公益活动,搭建社会各界践行生态环保行动的开放性公益平台,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解决方案
因地制宜开展红树林植被修复。践行“生态保护大于天”的原则,华侨城对这片湿地进行保护性修复和持续性提升,提出“还自然一个自然的状态”的创新管理理念,将“无痕湿地”“零废弃”等理念融入日常管理中,以不消杀、不作景观修剪、园区夜间不亮灯的“三不”原则维护生境,保证生态链不受干扰。
培育“滨海湿地守护者”。华侨城湿地学校以自然为师,已培育环保志愿教师16期、青少年志愿者6期、一支国际志愿服务队,共800余人次,数支志愿者队伍贡献服务超 4万人次,服务时达15万小时。开展教育活动近万场次,直接参与公众近百万人次;每年平均接待全国各地来访交流近500批次、逾6000人次,涵盖国内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
改善儿童自然缺失症。华侨城湿地以“生态保护为基,自然教育为魂”、推行“全园教育”模式运营,在湿地保护基础上,开创性进行自然学校实践,以“一间教室,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一套教材”的模式践行自然教育。2016年,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梳理出培养完整人格的九大目标:感恩、坚毅、乐观态度、激情、惊奇之心、散畏心、责任心、自制力、社交能力。同时秉承“人格的培养比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教育理念,研发和开展相关自然教育活动。2020年,结合自然学校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更新,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将九大目标浓缩调整为五大目标:敬畏、担当、仁爱、觉知和信任,并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年龄开展多元化的自然课程活动,围绕培养完整人格的五大目标来设计和开展自然体验课程,改善孩子的自然缺失症。参与自然学校课程活动的群体为3~12岁的未成年人居多,课程通过分析此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设计“5+1”的活动类型:解说学习型、五感体验型、手工创作型、场地实践型、拓展游戏型及公众参与型。
“解说系统”自助体验自然。华侨城湿地全园区属于环形路道,全长5公里,为了让更多公众自助参与自然教育,华侨城湿地全园建立了“解说系统”,游客可通过“解说系统”进行自助式、深入式、沉浸式的自然体验。截至2024年,全园区共有解说系统牌200余块。公众还可以通过进入“华侨城湿地自然研习径环境解说系统”微信小程序,进行线上、线下双线游览。从湿地正门出发,游览沿途20个精心设置的研习知识点位,通过定位讲解、拍照识别、视频欣赏等功能,打破园区游览的时间、空间等壁垒,让人们能以时效性、互动性更强的方式领略华侨城湿地公园的生态之美。 自然教育课程研发及带领。从2014年到2017年,华侨城湿地先后推出《华侨城湿地知多少》《城央“滨”fun自然课》《城央滨海湿地守护者》《我的家在红树林(1-3年级)(4-6年级)(7-9年级)》等具有湿地本土特色的教育系列丛书。2019-2021年出版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系列丛书4本:《解说我们的湿地》《情意自然教育体验课程(1~3年级)(4~6年级)》和《在城中央》。十一年来,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携手环保志愿教师研发“体验式教材”,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常年开展包含自然fun课堂、小小探险家、小鸟课堂、红树课程等十余个主题的自然课堂、主题讲座以及各类型环保主题日宣传活动。截至2024年,共开发了42个系列,多达197个教育方案。教育活动覆盖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和普通公众。从2018年华侨城自然学校开启校校合作,与周边学校开展教学联动,并将一小时自然课带进校园,引导更多的儿童及青少年从身边的自然开始,走进自然,保护自然。 三、具体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与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华侨城湿地经过长达5年的“保护性修复”,红树林面积扩大为5万平方米。目前深圳华侨城湿地已记录动植物超2300种,成为深圳湾重要的动物栖息地之一,也是深圳湾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更是城央的生物乐园、公众的生态博物馆,成为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公益平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得到有效宣传。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现已开发包括“我的家在红树林”等42个系列教育课程,197个教育方案;现已培育环保志愿教师16期、青少年志愿者6期、一支国际志愿服务队,共800余人次,开展教育活动近万场次,直接参与公众近百万人次;现有“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志愿服务队”、深圳狮子会、暨南大学、深职院等志愿服务队助力自然学校公益平台。每年平均接待全国各地来访交流近500批次、逾6000人次,涵盖国内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还与深圳市各职能局联合举办百期“生态讲堂”“自然艺术季”等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也由此获得“国家级滨海湿地修复示范项目”“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银奖”“梁希科普奖(活动类)”和全球首批“明星湿地中心”等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