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由著名画家关山月创作的巨幅国画《绿色长城》,使电白博贺林带闻名遐迩。这是我国第一条沿海防护林带,营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4月23日上午,博贺林带再一次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现场会在这里举行。
沧海桑田“风景线”
一排排木麻黄错落有致,昂然挺立,博贺林带蜿蜒28公里,拥揽千顷碧涛。恢宏的气势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阵阵赞叹。据介绍,从1954年电白干部群众在寸草不生的海滩上试种成活第一片防护林林带至今,林带经受了多次强台风的袭击,特别是在1996年遭到强台风的毁灭性破坏。县委、县政府从1997年起大力组织恢复林带,累计投入资金1400万元,恢复防护林644万株。现在,县里每年都会开展全民营造防护林运动,不断扩种。目前全县沿海地区69公里长的宜林沙岸都已种上防护林,面积达4.2万亩。
对于电白县防护林带建设者们不畏艰辛、战胜风沙的精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龙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沿海防护林建设不仅体现了电白干部群众、党委政府的意志和斗志,也体现了电白人民对历史、对子孙后代负责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党的宗旨,以及以民生为重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防灾减灾“生命线”
50年来,博贺林带发挥了显著的防风固沙、改善生态作用。在林带的保护下,电白全县沿海6万多亩农田摆脱了风沙的威胁,被风沙埋没的4000多亩农田复耕,还平整沙地扩大耕地面积6500多亩,过去以薯类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结构已经改变,可以种植花生、水稻等多种农作物。
在水东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代表们得知,电白县从建立保护区初期仅有红树林面积2500亩,通过近年来的恢复和保护,已发展到1.06万亩。雨后的红树林,更加显得水草丰茂。和谐美景使得领导们面露喜色,黄龙云指出,建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对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海洋生物多样性、解决沿海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茂名市立足长远,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水东湾推塘营造大片红树林,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加强保护“高压线”
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电白始终坚持一手抓恢复和发展,一手抓保护和管理,坚决将沿海防护林带当成一条“高压线”来进行保护。县公安局森林分局分别在电城、博贺这两个沿海防护林重点镇设立警务区,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并立即查处。县林业局聘请了17个专职护林员,全天候巡护在69公里沿海防护林带上。在主要节假日,林业部门还组织巡逻队深入林区加强巡逻管护。由于管护措施到位,2001年以来,该县没有再出现破坏林带推挖虾塘问题,使全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得到了全面巩固和发展。
省林业局徐萍华局长充分肯定了这种做法。面对眼前的绿色长城,徐局长显得踌躇满志,她表示,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和发展建设成果,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沿海特色产业,改善和优化沿海生态状况,为农业稳产高产提供生态屏障,带动渔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发展,让农民得实惠、林业得发展。(编辑: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