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封开县江口镇大旺村,正是物产丰富的时节。进入村口,满山的肉桂映入眼帘,茂盛成荫。站在肉桂树下,那特有的清香在身边萦绕,让人精神一振。
“村里所有农户都种植肉桂,数量最少的也有三、四亩,全村种植面积2000亩,是封开有名的‘肉桂之乡’。”在肉桂基地上,村支书梁金凤自豪地说。
肉桂是一种生长在亚热带的常绿乔木,也是传统中药。每年农历的大寒、小寒是种植肉桂的最佳时机,大概经过四年时间,肉桂便可以迎来收获。
肉桂较容易管理,功夫主要花在除草上。尽管如此,但还是挺有讲究:一般来说,未满三年的肉桂需要在春天除草,不然肉桂就会萎蔫。在经过了前三年的除草管理后,肉桂就不用怎么打理了。用当地人的话说,种植肉桂是“懒人活”。四年后,肉桂开始有收获。把枝干砍伐后,新芽就会在树桩上重新长出来。村干部告诉我们,收获肉桂的时节一年有两次,一次是农历四月初八之前,因为那段时间雨水较充足,桂皮较容易剥离。第二次则是农历八月到十月间。
梁金凤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去年种植了40多亩肉桂,今年由于市场比较好,他扩种至60亩。在他家,我们见到一些经过粗加工后的肉桂:砍成一段段的桂柴,堆放得整整齐齐;麻袋装的是桂皮,呈灰色,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清香。他取出几片桂皮,轻轻折下了其中一片,递给记者尝尝。
记者咬了一口,一股热辣辣的味道从口腔直入肠胃。“这最适合胃寒的人,一般人不能多吃,吃多了会上火。”梁金凤说,“肉桂这东西全身是宝,桂皮可以入药,枝叶可以提取肉桂油,砍下的树身可以作柴烧。现在,企业还对桂皮、桂叶进行深加工,出口到国外,一吨桂油卖12万元,供不应求。桂叶100公斤卖50元,桂柴100公斤卖48元。”
我们在采访中得知,肉桂最好景的时期,50公斤桂皮卖到600多元,后来受市场因素影响,价格一度走低。近年来,市场恢复景气,去年每50公斤桂皮卖到270元,而今年这个时候已经升到330元了,这大大刺激了大旺村民种肉桂的积极性,扩种势头如雨后春笋。这几年,通过种植肉桂,大旺村民逐渐富了起来,普通农户一年种植肉桂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大旺村曾是江口镇里人均收入最低的村庄,是省里的扶贫村。但现在的大旺村显然已焕发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旺盛新貌。(肇农)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