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省林业局在广州召开了全省桉树人工林造林和经营管理工作座谈会。陈俊勤副局长,桉树人工林发展面积较大的14个地级市林业局分管营林工作的局领导及省局相关处室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在听取各地桉树人工林发展情况的汇报后,陈俊勤就如何开展好桉树人工林造林和经营管理工作作了讲话。
陈俊勤说,我省自1890年引种桉树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引种桉树的省份之一。20世纪50—70年代,桉树在我省开始大面积引种推广种植,在湛江雷州半岛率先营建大面积的桉树人工林,原本赤地千里、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的雷州半岛,被一片片桉树绿洲取代。20世纪90年代,我省积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外商资金,引进科学的造林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规模发展商品用材林基地,为桉树人工林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000年以来,随着桉树无性系和先进营造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一些地方制定鼓励支持的政策,使国有、集体、个体、外商等经济主体纷纷投资发展桉树人工林,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发展桉树人工林的热潮,我省桉树人工林得到快速发展。根据2006年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更新结果,到2006年,全省桉树人工林面积为1429万亩,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1.65亿亩的8.7%。我省桉树人工林主要分布在湛江、河源、江门、肇庆、惠州、茂名、梅州、清远、阳江、韶关、广州和云浮等市,湛江市桉树面积最大。
陈俊勤指出,桉树是世界三大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目前,世界桉树人工林面积已达2亿多亩。2000年以来,我国社会上有一些人担心大面积种植桉树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争论不断。争议的焦点是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问题:如“桉树是不是抽水机”,“桉树是不是耗肥机”,“桉树林是不是绿色沙漠--林下不见草,林上不见鸟”、“桉树林是不是有毒”等。针对社会上争论的这些问题,国家林业局2004年下半年组织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的生态专家、桉树专家专题研究讨论,有关专家认为桉树不是生态灾害树种,可在我国华南地区大力发展。针对近年来桉树生态问题在我省引起的争论,国家林业局速生丰产林办公室、省林业局、中国林科院热林所、中国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于2005年8月份在肇庆联合举办了“广东(肇庆)桉树论坛”。广西也针对近年来桉树生态问题在该区引起的争论,于2006年6月份在贺州市举办了“广西(贺州)桉树发展论坛”。在这两个论坛,专家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一是桉树人工林对地力和水资源的消耗不比松树、杉木等树种高。二是桉树人工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比其他人工林大。在桉树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出现一些生态问题,主要原因不在于桉树本身,而在于经营方式不够科学。发展桉树人工林要合理规划,科学经营,实行标准化作业,严格控制水土流失、病虫灾害和火灾,做到桉树人工林与原有植被和谐相处。三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桉树人工林在自然条件下有化感作用。也就是说,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桉树对土地、其他作物和人类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针对桉树人工林发展过程中由于经营方式不正确等原因而引发的一些问题,陈俊勤要求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地向干部群众做耐心的解释工作,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桉树人工林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科学的评价,消除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对发展桉树人工林的顾虑与偏见,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发展桉树人工林的良好氛围。同时,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客观地看待桉树人工林存在的各种争议,消除一些过激行为,确保本地区生态、产业都能健康协调发展。
陈俊勤还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我省桉树人工林造林和经营管理向各地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继续抓好省林业局去年出台的《关于发展桉树人工林的意见》的贯彻落实。二是市、县林业部门要自觉维护和服从当地党委、政府依法依规做出的有关林业发展包括桉树人工林发展的决定或决策,并认真做好服务工作,想方设法做好沟通协调,理顺各种关系,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当地林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能,强化宏观管理,提供优质服务,以廉政为民、服务大局来赢得林业发展,维护林业部门的良好形象。
同时,陈俊勤还指出,科学引导桉树人工林健康持续发展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完善规划,适度发展;建立制度,规范有序;加强指导,做好服务;科学种植,合理经营;依靠科技,增强后劲;规范流转,完善合同;依法治林,维护权益。
相关链接:桉树问题争论的缘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问题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国外的一些生态学者认为,大面积发展桉树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和当地原生态系统、野生动物都会造成影响,因而反对大面积发展桉树人工林(我国也有不少学者持这种观点)。
争论缘于印度
自上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印度大规模创建桉树种植园的行动引起了来自环境保护论者、社会工作者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强烈的不满。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环保学者兼作家Vandana Shiva。80年代中期,Shiva刊登在《Ecologist》、《Ambi》上的一系列特别报道,以及随后的一篇物种“生态审计”中,指责桉树不亚于“生态法西斯”。Shiva列举了桉树(细叶桉)的一些主要危害:一、桉树是一种需水量大的植物,它还会降低其他物种可获得的水量,竞争力强于其他物种。二、桉树是一种养分需求量大的植物,会给其他植物造成伤害,这点会因为桉树落叶的低土壤回收率而加剧。三、桉树是一种有毒植物,因为它具有异种抑制性。对Shiva的这些观点,当时的印度林业部门不予认同,且一些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是,Shiva等提出的反对该外来物种桉树的言论并不完全可靠。桉树带来的可以觉察的环境影响更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不是桉树本身所具有的固有特性造成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作出评价
然而,由此爆发的争议导致当时印度农民种植桉树的积极性大为减弱,并且波及全球其他国家,使桉树发展不得不在争论中前进。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专门组织专家研究了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效应问题,Davidson和White于1993年在粮农组织的桉树问题专家评议会(曼谷)上发表了他们的专门综述,结论是桉树种植后所导致的生态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坏。很多媒体反映的问题并不是桉树本身带来的,而是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我国学者对粤西桉树的研究
一些科学家对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夏季对地下水的补给是明显的,它和其他树种一样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中国和澳大利亚合作项目:桉树与水)。中国林科院宋永芳教授的研究表明,桉树单位收获量所消耗的水分只有针叶树的50%,相思的81%,和其它树种相比,桉树绝对是节水型的树种。在我省许多地方也可看到,经营得好的桉树林,林下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盖度也很高,有些地块杂灌木长得几米高,与桉树共生共荣。有专家指出,从我省粤西一带几十年栽培的历史来看,桉树不仅适合我省大部分地区生长,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林分蓄积量,为国家生产大量的木材,而且,在经营得当的条件下,也不会造成太大的生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