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山日报》报道,中山市从2005年开始用三年的时间实施湿地保护计划,在沿海适宜种植红树林的滩涂种上红树林,并将建红树林保护区。至今年8月止,3000亩红树林种植任务宣告完成。最早种植的红树林现已树高2米以上。
红树林生于海滩湿地中,具有发达的根系网络,对淤泥的加速沉积,抗击海浪的冲击,有效地起着防浪护堤的作用,同时对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环境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山市东部沿海原有红树林面积近800亩,但自1985年以来,由于进行围垦而大量的砍树造田,已砍去面积600余亩,加之过去对此类植物种群未能施加应有的重视和保护,致使全市本来种源稀少的红树林群落,现正处于濒危灭迹的状态,现只有个别地区海岸边尚有零星的生长。
在林业部门的组织下,从2005年起中山市在南朗、坦洲、板芙等地沿海滩涂地带分别实施人工种植,第一年试验种植面积700亩,每二年种1000亩,每三年(也就是今年)共种下1300亩,主要品种包括无瓣海桑、海桑、秋茄、红海榄、拉观木等7个品种。整个工程共投入约1000万元。记者看过前两年种下的红树林,基本成林,效果明显。“这片红树林种植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红树林生长出来后,雀鸟经常飞来停泊,而且很多鱼虾蟹在附近生存产卵。”
红树林一般生长于咸淡交界的滩涂上,退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又为海水所淹。种植难,成长更难。中山市林业专家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确定适宜种植的滩涂,也制定相关种植标准和措施,如抛石蓄淤、打桩围网、插竹捆苗等,人为“制造”适宜条件种植红树林、保护红树林“健康成长”。目前,我市人工种植的红树林成活率高达90%以上。
据了解,中山市政府今年明确了“建设万亩红树林”的目标,在3000亩红树林种植任务后,全市沿海地方还需扩种7000亩红树林,将在明年开始用四年时间规划种植。目前,相关规划工作已经展开。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