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水秀,最宜人居。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作出了《关于创建林业生态市建设绿色云浮的决定》,全市各地积极深入开展创建林业生态县、建设林业生态市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统计,我市有林业用地面积760多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7.6%,森林蓄积量近1700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面积663.59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86.3%;疏林地3.44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0.5%;灌木林地面积57.96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7.5%;未成林地面积23.45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3.0%;无林地面积20.26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2.6%。同时,郁南县、罗定市、云城区先后成为“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林业生态县”,郁南县、罗定市还分别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市有关专题调研组经深入调研后认为,发展林业生态市必须在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体现“生态效益”为先。即在研究林业各项重大决策、制订各类重要法规、安排各个重点工程项目、编制各类规划和各种森林经营方案时,要把生态效益作为一项基本准则,强化指导性和约束力。只有坚持把生态效益摆在林业发展的首要位置,自觉杜绝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行为,才能加快林业生态市建设步伐。
为破解我市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生态效益不高、林地林权流转不规范、林业发展对农民群众增收贡献不大等难题,市林业局专题调研组“对症下药”,提出破解新思路。
一要大幅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随着林木价格逐步上涨,林地价值不断提升,林地租金也随之大幅提高。目前我市林地每年每亩的租金普遍在30元左右,个别地方高达60-80元,而目前真正到经营者手中的生态公益林损失性补偿资金每年每亩只有6元,农民群众经营商品林与生态公益林的经济效益差距大,难以弥补经济损失,农民群众对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全市202万亩生态公益林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必须大幅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使补偿逐步达到甚至超过商品林经营的收益,从而提高群众自觉保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
二要注重封山育林。所谓封山育林是指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者萌蘖能力的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实施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促使恢复形成森林或者灌草植被;以及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措施,以提高森林质量的森林培育活动。目前以我市林地的土质、雨水、气候等条件和财力状况来看,采取封山育林是最节约、最合算的方法,不但能有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三要切实解决林业基层管护队伍的经费。我市林地多、森林资源丰富,山区林业管护任务重,林业工作站、森林消防队等林业基层管护队伍人员较多。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免收农业税的实施,一方面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林业基层管护队伍收费取消后要依靠财政供给解决,地方财政难以承担起林业基层管护队伍经费的负担。为此,林业部门将根据林业生产建设的工作量、林业资源拥有量,合理调配人员,并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将林业基层管护队伍经费实行全省统筹协调解决,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四要规范林地木材权属交易流转行为。过去,我市一些地方的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的林地林木权属交易流转交易行为极不规范,漏洞较多,特别是一些集体所有制的林地林木权属交易流转,未能按照“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人员讨论通过”的规定,而是由少数几个村干部、有的甚至由一个人确定后低价进行交易流转,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也影响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因此,各县(市、区)要设立林地林木交易中心,指导农村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及使用权的流转管理,制订和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健全交易制度,规范和监督交易行为,建立流转交易档案,保障林地林木权属所有者的合法利益,促进我市林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五要结合实际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农民得实惠、生态得保护、林业得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固化原有的林权、要实行林权股权化、要实行分类经营。同时还要从我市的林情实际出发,从明晰产权入手,确立农民群众的经营主体地位,按照“均股、均权、均得”的原则,真正实现“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要兼顾经营效益和收益分配的相协调。通过林权制度改革,使林业经营成为农民奔康致富的途径,激发农民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