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早上,和平县浰源镇洪浰村眼坑水村小组村民黄水成吃过早饭后,到自家“责任山”上“拔山”(对种下不到3年的树进行除草、除杂树)。近两年来,黄水成在自家“责任山”种了3000多株杉树,这天他一大早起来就是为这3000多株杉树除杂草、杂树。
洪浰村位于浰源镇东南部,全村现有农户248户、1100多人。该村田少山多,人均1分田、16亩山,林地面积118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9%。该村村民大都以伐木为生,但他们注重以山养山,数十年来全村仍保持山常绿、水长流的生态风貌,这与该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村民自觉管林护林是分不开的。
“禁山”规章成约定俗成行为规范
眼坑水是洪浰村的一个自然村。从外界进入眼坑水,沿途树木郁郁葱葱,竹林绵延几公里,一条清澈的溪流环绕着青山。进入村落,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绿。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已以树多树大而著称,时不时有人来偷木。为了坚决遏制乱砍滥伐现象,对山林实行管护自治,该村成立了禁山会,对偷砍竹木、偷挖竹笋、无证收购木材等行为实施处罚,遏制了乱砍滥伐的现象。直至今天,禁山会虽已不存在,但其原来的规章已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洪浰村田少地多,伐木是村民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为实现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数十年来,该村村民坚持在砍伐材木后及时补种,有计划地伐木造林,做到成材一批、伐木一批、补种一批,轮伐轮植,间伐补植,坚决杜绝“清山光”,做到不留一处荒山。
“村民砍了树,到了年底就会种回去,决不让山荒着。”洪浰村村支书何洪泽说,眼坑水村小组有个妇女叫黄雪英,连山上的石头缝里都要种上树,石头缝里没有泥,她就从山下挑泥上去,争取把树种好。近年来,在眼坑水村小组,每户村民至少种植了1000株杉树。但种树容易管理难,树种下去,起码要精管3到4年,每年要“拔山”3次以上,才可以放任其成长。虽然管理难度大,但村民仍坚持不懈。即使一家人全部出外务工,也会请人种树、“拔山”。
在抓好杉树种植的同时,洪浰村村民还抓好毛竹抚育扩边工作,大力发展毛竹生产。按毛竹生长周期砍伐和抚育,规定禁山期,严禁偷挖竹笋,抓好扩边扩模工作,有效发展毛竹基地,目前,该村毛竹种植面积上万亩。
眼坑水20年未发生山火
山火是毁灭山林的罪魁祸首。在防火期,洪浰村除自发组织村民巡查、防止山火发生外,还经常开展《森林法》等宣传教育工作,健全村民防火责任制,防止村民在“炼山”时引发山火。
何洪泽说,在“炼山”之前,村民都要先割好火界,而且都选择在雨天“炼山”,比较保险。天气稍好一点都不敢“炼山”。即使在雨天“炼山”,也要有充足的人力在一旁监视,确保不引发山火。
由于村民生态保护意识强,一处失火,全民上阵,形成了全员防火的良好氛围。一旦发生山火,除镇里组织人员扑救外,村里各家各户的青壮年自发参与扑火。近10年来,洪浰村没发生过一宗过火面积超过1公顷的山火。而在眼坑水村小组,由于管理得当,已近20年没有发生过山火了。
出台《规定》加强生态建设
近年来,浰源镇委、镇政府立足于地处浰江源头的特殊区位,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列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强森林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浰江源头水质。该镇投入资金2万多元,制作了大型生态公益广告和宣传生态的手机彩铃,目前正筹备印制生态宣传小册子,加强生态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全镇生态工作,把生态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和物质支持;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镇林业站、农业办、畜牧站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规划、统筹、协调全镇生态建设。
同时,该镇还组建了业余扑火队,建立了镇、村、组三级联防互动防火扑火网络;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坚决打击乱砍滥伐行为。今年7月,该镇配合县林业部门开展了一次全面清理无证砍伐、无证收购、无证运输木材的专项行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该镇致力保护浰江源头水质,严禁村民把垃圾倒入河道,确保流域内水质安全;引导群众将垃圾堆燃或倒进垃圾池,并对垃圾池的垃圾及时处理;鼓励、引导农民使用太阳能,建设沼气池和卫生厕所。
浰源镇委书记朱德富说,该镇将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旅游业;兴建浰源生态观光果园(山庄)。(河源日报 叶春雨)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