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林业局按照东莞市人大视察林业科学发展工作情况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当前林业工作形势,提出“五个进一步”加快推动林业科学发展。
一、创新科学发展机制体制,进一步优化林业科学发展环境。一是继续完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制订林业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细则,规范生态补偿金使用,逐年提高林业生态补偿标准,扩大生态补偿覆盖面,建成涵盖林地、湿地、绿地等所有生态用地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和调动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二是加快建立绿化档案管理制度。按照“一树一档”或“一片一档”的标准,建立覆盖全市绿地、林地的绿化档案,使其成为绿化管护和生态评价的基础、绿化执法的依据,实现城市绿化精细化管理。三是推动建立村(社区)公园绿地建设补助制度。计划推动建立村(社区)公园绿地建设补助制度,对新建的村(社区)公园,由市财政按面积给予一定的建设和管理补助经费。四是开展具东莞特色的集体林权改革。探索建立既符合东莞实际,又让广大林农得实惠,独具东莞特色的集体林权改革制度。五是加强林业科技对林业科学发展的支撑力度。重点加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构建、生态状况监测、乡土植物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二、抓好残次果林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森林生态环境质量。一是进行果园标准化改造。选择生长较好、管理到位、分布地势较低的约20—25万亩荔枝,按照观光果园的标准进行改造,通过增加地被物、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丰富果树品种等途径提高果园的生态效益和景观质量,打响“中国荔枝之乡”品牌。二是残次果林改造。对丢荒果园和管理不善的残次果林进行升级改造,预计面积5—10万亩。优先升级改造森林公园和水源涵养区范围内,以及高速公路、快速路、国道、省道附近的荒废果园和残次果林,改善森林生态景观,全面提高森林生态效益。
三、重点抓好薄弱环节,进一步推动城乡绿化平衡发展。一方面,开展水乡生态林网建设,每年营造水乡林网50公里,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建设富有东莞水乡特色的林网体系。另一方面,加快镇村绿化建设,以农村道路绿化为突破,每年营建道路绿线200公里,建立环镇绿化带、环村绿化带、进村绿化路,见缝插绿,增加村庄绿地面积,建设一批镇村级公园广场,实现每村(社区)至少建成1个面积30亩以上的公园,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0%。
四、重点抓好林地保护,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坚守1103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控制线,严格执行《东莞市生态控制线规划》,切实保护好现有林地和湿地;继续抓好20.5万亩封山护林工程,落实3940株古树名木以及10个野生植物保护群落的管护责任;组织开展打击违法使用林地、偷盗珍稀植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专项行动,切实做好代表性植物群落和“风水林”的保护;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机制,加快“以水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物防火林带网络工程,加强市和镇(街)扑火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扑火能力;加强薇甘菊等重点有害生物的防控,建立市、镇(街)两级财政稳定的防治经费投入机制,防止病虫害蔓延对我市森林生态的危害。
五、重点抓好配套设施,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建设管理。按照“抓配套,出精品,促文化”的思路完善现有六大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银瓶山森林公园清溪片区一期和谢岗片区二期、大岭山森林公园二期和大屏嶂森林公园二期建设工程;完善供电、通信、消防等各项配套设施;建设科普园、植物园等一批有特色的旅游文化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森林公园“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配套建设,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形成一批特色景点,策划大型森林文化旅游推广活动,提升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快崖山、巍峨山等批而未建的森林公园建设步伐,推动镇、村建设森林公园或生态公园;协助省属樟木头林场建设宝山森林公园,将其打造为以“生态观光、休闲健身、宗教文化”为主题的森林公园,推动樟木头林场的经营转型。(东莞林业局)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