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县海岸线总长度过189.9公里,其中,岩岸1.4公里,泥岸119.5公里,沙岸69.0公里(其中宜林沙岸63.8公里),宜林沙地面积4.22万亩,主要分布在岭门、电城和博贺等三个镇。解放前,电白沿海地区风沙灾害严重,曾出现流沙淹没村庄农田,把人活埋的惨况,自1956在博贺沙滩试种林带成功后,这些情景已成为历史。四十多年来,经过电白县人民和林业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电白沿海林带得到不断巩固、完善和发展,期间战胜了大面积木麻黄青枯病危害,先后恢复了被1996年9615号强台风、2007年派比安台风、2008年黑格比台风破坏的林带。到2009年底,全县沿海防护林带造林面积达4.22万亩,营造红树林11500亩,林带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沿海沙区人民安居乐业。
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防护林
历年来,电白县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防护林建设,特别是1997——1999年三年共投入资金250多万元,用于恢复被9615号强台风破坏的林带,2000——2007年共投入资金860多万元,主要用于林带改造、护林、林带辅助设施建设和营造电白县红树林保护区。2008年,电白县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规划通过七年时间,投资10314万元,通过生态林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生态观光建设等方式,将电白防沙示沙示范区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富裕、示范作用明显、基础设施完备、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2009年,电白县防沙治沙示范区项目启动,当年投资90万元,建设改造沿海防护林带9000亩。
科学种树立体防护
电白县在多年的建设防沙治沙、建设沿海防护林带的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自90年代开展工程造林以来,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领导重视,干群参与。县委、县政府对电白防沙治沙工作非常重视,并把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领导经常深入现场指导检查工作,为加快发展和强化管理,在机构、人员、经费等到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成立了防护林管理站和红树林管理总站两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落实了编制,所需经费由财政统一核发。为了加快红树林的建设,县委、县政府在2004年组织召开全县140多个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捐款认种红树林动员大会,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带头捐款,县直机关单位和干部群众踊跃参与,捐款达180多万元。
二、依靠科学,确保成效。沿海沙地造林立地条件差,土壤贫瘠,水份条件较差,加上夏秋台风频繁、春秋干旱严重等因素影响,造林难度较大。为了提高造林成效,电白通过推广容器苗造林、采用优良无性系苗木造林、营造混交林、聘请专家指导等措施提高造林技术,取得成效。
三、做通群众思想,争取支持和理解。1999年茂名市批准建立电白县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红树林面积4万亩。而当时需要建设的范围内存在部分虾塘、渔坝,清理这些涉及到相当一部分虾农的经济利益,关系到他们的生计。为此,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组织虾农和村民代表外出参观,亲眼目睹红树林建设对改善生态环境,丰害海洋生物多样性,提高渔业产量,解决沿海地区群众生活问题的实际例子。林业部门则会同当地镇政府组织专门的工作组,深入农户宣讲建设意义,耐心做好群众思相工作,最终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意清理滩涂上的虾塘、渔坝,从而解决了造林清障的难题。
四、建立防沙治沙义务植树基地。受2007年派比安台风、2008年黑格比台风的侵袭,电白沿海防护林带受灾严重,特别是博贺镇港口、西葛两个村委会的沿海防护林带风倒、风折率达75%以上,受灾面积达4500亩。为了迅速恢复受灾沿海防护林带,切实保护沿海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电白将博贺镇港口、西葛两村委会的受灾林带及宜林沙岸划入电白防沙治沙义务植树基地,面积2000 亩,2007-2009年植树节,县四套领导班子连续三年带领导广大干部群众到基地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累计营造及补植沿海防护林带2000余亩,种植木麻黄营养袋苗28万多株。
五、重拳整治,填塘还林。由于电白地处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受到海产养殖业高额经济效益的驱动和影响,曾出现毁坏沙岸防护林、红树林建造虾塘的现象,引起了国家和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1年朱镕基总理对电白破坏林带推挖虾塘问题作了亲笔批示。从2001年开始,电白对毁林带推挖虾塘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查外,先后组织了12次填塘还林专项行动,处理违法分子23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人,从严从重打击了违法犯罪分子,有效遏制了毁林带挖虾塘现象。
六、严加管护,巩固建设成果。电白县在防护林带建设中,始终坚持一手抓恢复和发展,一手抓保护和管理。1998年国发8号文以来,县政府就沿海沙地林带和泥地红树林的保护工作出台了多个管理规定,县林业、公安、司法等有关单位多次联合组织力量对非法侵占沙地林带、滨海滩涂湿地的行为开展大规模的清理整顿行动。为加大保护的力度,林业部门在电城、博贺两个重点镇设警务区,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制止,立即查处。同时聘请17个专职护林员,落实管护地段和管护责任,全天候巡护在69公里长的防护林带上。主要节假日,林业主管部门亲自领导带队深入林带加强巡逻管护。县林业局从2007年开始抽调工作人员组成沿海防风固沙林管护工作组,长期驻守沿海防护林带管护工作的第一线,并组建执法组,全面加强对沿海防护林带的管护执法力度。(电白县林业局)
附件:
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防护林
历年来,电白县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防护林建设,特别是1997——1999年三年共投入资金250多万元,用于恢复被9615号强台风破坏的林带,2000——2007年共投入资金860多万元,主要用于林带改造、护林、林带辅助设施建设和营造电白县红树林保护区。2008年,电白县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规划通过七年时间,投资10314万元,通过生态林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生态观光建设等方式,将电白防沙示沙示范区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富裕、示范作用明显、基础设施完备、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2009年,电白县防沙治沙示范区项目启动,当年投资90万元,建设改造沿海防护林带9000亩。
科学种树立体防护
电白县在多年的建设防沙治沙、建设沿海防护林带的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自90年代开展工程造林以来,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领导重视,干群参与。县委、县政府对电白防沙治沙工作非常重视,并把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领导经常深入现场指导检查工作,为加快发展和强化管理,在机构、人员、经费等到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成立了防护林管理站和红树林管理总站两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落实了编制,所需经费由财政统一核发。为了加快红树林的建设,县委、县政府在2004年组织召开全县140多个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捐款认种红树林动员大会,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带头捐款,县直机关单位和干部群众踊跃参与,捐款达180多万元。
二、依靠科学,确保成效。沿海沙地造林立地条件差,土壤贫瘠,水份条件较差,加上夏秋台风频繁、春秋干旱严重等因素影响,造林难度较大。为了提高造林成效,电白通过推广容器苗造林、采用优良无性系苗木造林、营造混交林、聘请专家指导等措施提高造林技术,取得成效。
三、做通群众思想,争取支持和理解。1999年茂名市批准建立电白县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红树林面积4万亩。而当时需要建设的范围内存在部分虾塘、渔坝,清理这些涉及到相当一部分虾农的经济利益,关系到他们的生计。为此,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组织虾农和村民代表外出参观,亲眼目睹红树林建设对改善生态环境,丰害海洋生物多样性,提高渔业产量,解决沿海地区群众生活问题的实际例子。林业部门则会同当地镇政府组织专门的工作组,深入农户宣讲建设意义,耐心做好群众思相工作,最终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意清理滩涂上的虾塘、渔坝,从而解决了造林清障的难题。
四、建立防沙治沙义务植树基地。受2007年派比安台风、2008年黑格比台风的侵袭,电白沿海防护林带受灾严重,特别是博贺镇港口、西葛两个村委会的沿海防护林带风倒、风折率达75%以上,受灾面积达4500亩。为了迅速恢复受灾沿海防护林带,切实保护沿海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电白将博贺镇港口、西葛两村委会的受灾林带及宜林沙岸划入电白防沙治沙义务植树基地,面积2000 亩,2007-2009年植树节,县四套领导班子连续三年带领导广大干部群众到基地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累计营造及补植沿海防护林带2000余亩,种植木麻黄营养袋苗28万多株。
五、重拳整治,填塘还林。由于电白地处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受到海产养殖业高额经济效益的驱动和影响,曾出现毁坏沙岸防护林、红树林建造虾塘的现象,引起了国家和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1年朱镕基总理对电白破坏林带推挖虾塘问题作了亲笔批示。从2001年开始,电白对毁林带推挖虾塘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查外,先后组织了12次填塘还林专项行动,处理违法分子23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人,从严从重打击了违法犯罪分子,有效遏制了毁林带挖虾塘现象。
六、严加管护,巩固建设成果。电白县在防护林带建设中,始终坚持一手抓恢复和发展,一手抓保护和管理。1998年国发8号文以来,县政府就沿海沙地林带和泥地红树林的保护工作出台了多个管理规定,县林业、公安、司法等有关单位多次联合组织力量对非法侵占沙地林带、滨海滩涂湿地的行为开展大规模的清理整顿行动。为加大保护的力度,林业部门在电城、博贺两个重点镇设警务区,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制止,立即查处。同时聘请17个专职护林员,落实管护地段和管护责任,全天候巡护在69公里长的防护林带上。主要节假日,林业主管部门亲自领导带队深入林带加强巡逻管护。县林业局从2007年开始抽调工作人员组成沿海防风固沙林管护工作组,长期驻守沿海防护林带管护工作的第一线,并组建执法组,全面加强对沿海防护林带的管护执法力度。(电白县林业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