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实现林业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改变林业现行的管理、采伐、经营三者捆绑式管理模式,河源林业体制改革经验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关注
本刊记者 李刚 通讯员 程学勇 刘俊锋 发自河源
在前不久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联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座谈会上,河源市林业体制改革的经验做法得到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河源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
僵局
这是一次艰难的抉择,更是一次攸关8000多人命运的彻底的新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下石林场最为辉煌的时期,收入不错,社会地位也高,很多人都抢着进来。”河源市国营下石林场副场长张振华回忆道。
张振华父母都在下石林场工作,他本人生于斯,长于斯,对下石林场有着特别的感情。
1992年从林校毕业后,张振华回到林场,“当时一个月工资500元,跟珠三角一些单位的工资都差不多。”然而到了2007年时,已经是副场长的他,每个月却只能拿到六七百元。
“从2000年以后,随着木材价格下跌,林场开始进入低谷,职工收入也越来越不理想。”张振华说,这让他感到压力很大,因为许多职工都是一辈子在林场工作,指望着林场吃饭。
下石林场不过是河源林业系统变迁的一个缩影。自从林业经营权逐步放开以后,河源林业系统存在的人员多、包袱重、森工企业与林业行政部门政企不分等问题越发凸显。
由于林业系统曾经的辉煌,很多人纷纷进入,到2007年,河源林业系统已经有在册职工8000多人。
“一个普通的林业站都有几十名职工,最多的一个站有上百名。”河源市林业局副局长谢清宏告诉记者。
在河源部分县区,森工营林一体化,这些人员众多的林业站都是自收自支单位,不得不靠砍木材为生,日子也越发艰 “2007年前后,我们一个月工资只有七八百元,有时工资都发不出,还要借钱发工资,社保停交了十几年。”紫金县龙窝林业站站长张玉祥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林业体制改革前,河源林业系统负债2亿多元,欠交社保金达2.7亿元。
由于收入太低,职工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许多人选择了停薪留职,剩下的也是在苦撑。“我们70多个在职职工,有50个停薪留职。如果再不搞体制改革,过两三年,人都要跑光了。”原紫金县蓝塘林业站副站长钟锡丁说。
收入低,积极性低,加上森工营林一体化的传统体制,自然也就无暇顾及林业生态建设。
然而,河源是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粤港重要饮用水源区,林业生态建设至关重要。
“森工营林一体化,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肯定有问题。原本林业系统收取的育林基金和森林病虫害检疫费绝大部分要返还到林业建设中,但后来林业站都要靠这些来发工资,育林金变成了‘育人金’。”谢清宏说。
在林业体制改革前,不仅是国有林场、林业站,其他众多林业系统单位,都集体陷入了一种相对低迷的状态,形成了职工收入低、缺乏积极性,依法行政难,保持运转难,生态保护难的僵局。
改革
2007年6月6日,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主持召开了市委、市政府两套班子联席会议,专题听取了林业工作汇报,就加快林业体制改革步伐等事项做出了决定。
2008年1月,河源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形式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林业生态市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林业体制改革,力图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实现林业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改变林业现行的管理、采伐、经营三者捆绑式管理模式。
据谢清宏透露,其实河源早在2005年就有开展林业体制改革的计划,但是通过调研核算改革成本后认为市财力难以承受,就暂时搁置了。
“2005年的改革方案需要1.6亿元,现在需要6亿元,翻了近4倍,如果再拖几年,资金要求就更高了。”谢清宏说。
6亿元的资金,对于河源这个财政相对紧张的山区市来说,无疑是一笔庞大的开支,也意味着当地决心之坚定。
“我们向省里预借了2亿元,市财政再出一部分,其余不足资金主要由县区筹措,尽可能通过拍卖、转让等合法方式,变现原有林业资产来筹集更多的改革资金。”谢清宏说。
而在资金之外,人员如何安置也是一个重大难题。
为了保证林业系统的良性运作,此次改革在围绕林业行政机构“大稳定、小调整”的基础上,重点对县区林业系统中具有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进行定编、定岗、定员,定编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改革后的机构最终确定岗位为1500个,对于这些岗位,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本系统内择优录用。
“每一个人都要参加考试,无论以前是在领导岗上的,还是普通职工。”谢清宏说。
紫金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叶钦良就是通过竞争上岗重新回到了原来的职位,“虽然对于考试还是有信心的,但心里还是有点矛盾,毕竟已经到了领导岗位,还要面临‘一考定前途’的考验。不过考虑大局,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得服从安排。”
据了解,紫金县是此次林业体制改革涉及面最大的县,涉及人员1639人,需要下岗1417人。为了保证录用的公平,紫金县宣布,“凡在林业体制改革期间,发现有人送礼的,直接取消竞争上岗资格”。
由于严格实行竞争上岗,一些原来在单位处于领导岗位的干部,也不得不面临着下岗的可能。
在竞争上岗之后,原来在职的6411人中的4911人不得不面临下岗。对于这些下岗职工,河源市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给予相应补偿,补交欠缴的社保金,解除劳动关系。但安置并没有就此结束,在理顺了管理体制之后,河源通过各种措施进一步安置分流人员,共有2000人由此实现了再就业。
“现在森林管护、生态建设还需要大量人手,我们就择优返聘了366名护林员,实行责任制管理,既有利于生态建设的开展,也帮助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紫金县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心主任张创锋告诉记者。
新生
“现在我一个月拿到手1100多元,而在2007年只不过700多元,而且各种保险都买了,比以前好了。”钟锡丁说。
改革前他是蓝塘林业站副站长,在分流下岗之后,他通过返聘成为紫金县一名林业生态管理员(广义上的护林员),与紫金县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心签订了5年合同,包括各种保险每月工资共1500元。虽然对于这种转变,他曾经有点不适应,但如今心态已平和了很多。
而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压力的减轻,“以前当负责人,大家都指望着我去找钱,林业站收入低,我心里也觉得对不起大家。”
在河源,大批林业系统下岗职工,不仅通过返聘等形式实现了再就业,收入普遍也比改革前有所提高。
而那些通过竞争重新上岗的更是幸运儿。“我现在一个月1800多元,而2007年为1500多元,最重要的是有了财政保障,心里更踏实了。”叶钦良说。
通过此次林业体制改革,河源林业系统在职职工从之前的6411人精简到1500人。这些人的工资全部实行财政统筹,整体收入全面提高,有些职工的收入甚至翻了几番。
由于改革后整个系统重新定员定编,职工工资及办公经费全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这也推动了林业系统多个单位实现了职能归位。
“以前我们林科所实行经费包干制,县里下拨的经费发工资都不够,必须要自己挣钱。现在工资福利有了保障,不必再为如何挣钱发工资发愁,而是一门心思搞好基础科研,进行推广。”叶钦良说。
据了解,这两年,紫金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好几个中央和省里的林业科研项目,开展珍贵树种推广,已经送了50万株珍贵树苗下乡。
“以前我们是很少承担这些项目的,因为做这些项目不赚钱,所里还要自筹一笔资金进行配套,而且我们也没能力做。”叶钦良说。
张创锋告诉记者,由于林业体制改革,近几年紫金的生态公益林建设规模也在不断加快,“2007年全县新造生态公益林面积1.2万亩,2008年2万亩,2009年已经达4万亩”。
“通过此次林业体制改革,管理体制理顺了,经济包袱也卸下了,整个河源林业工作全面转向生态建设方向,为河源加快建设林业生态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谢清宏说。
在全省率先实施林业体制改革并取得成功后,河源又在全省率先实行森林防火问责制,率先开展封山育林活动,将林业生态市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附件:
本刊记者 李刚 通讯员 程学勇 刘俊锋 发自河源
在前不久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联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座谈会上,河源市林业体制改革的经验做法得到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河源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
僵局
这是一次艰难的抉择,更是一次攸关8000多人命运的彻底的新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下石林场最为辉煌的时期,收入不错,社会地位也高,很多人都抢着进来。”河源市国营下石林场副场长张振华回忆道。
张振华父母都在下石林场工作,他本人生于斯,长于斯,对下石林场有着特别的感情。
1992年从林校毕业后,张振华回到林场,“当时一个月工资500元,跟珠三角一些单位的工资都差不多。”然而到了2007年时,已经是副场长的他,每个月却只能拿到六七百元。
“从2000年以后,随着木材价格下跌,林场开始进入低谷,职工收入也越来越不理想。”张振华说,这让他感到压力很大,因为许多职工都是一辈子在林场工作,指望着林场吃饭。
下石林场不过是河源林业系统变迁的一个缩影。自从林业经营权逐步放开以后,河源林业系统存在的人员多、包袱重、森工企业与林业行政部门政企不分等问题越发凸显。
由于林业系统曾经的辉煌,很多人纷纷进入,到2007年,河源林业系统已经有在册职工8000多人。
“一个普通的林业站都有几十名职工,最多的一个站有上百名。”河源市林业局副局长谢清宏告诉记者。
在河源部分县区,森工营林一体化,这些人员众多的林业站都是自收自支单位,不得不靠砍木材为生,日子也越发艰 “2007年前后,我们一个月工资只有七八百元,有时工资都发不出,还要借钱发工资,社保停交了十几年。”紫金县龙窝林业站站长张玉祥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林业体制改革前,河源林业系统负债2亿多元,欠交社保金达2.7亿元。
由于收入太低,职工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许多人选择了停薪留职,剩下的也是在苦撑。“我们70多个在职职工,有50个停薪留职。如果再不搞体制改革,过两三年,人都要跑光了。”原紫金县蓝塘林业站副站长钟锡丁说。
收入低,积极性低,加上森工营林一体化的传统体制,自然也就无暇顾及林业生态建设。
然而,河源是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粤港重要饮用水源区,林业生态建设至关重要。
“森工营林一体化,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肯定有问题。原本林业系统收取的育林基金和森林病虫害检疫费绝大部分要返还到林业建设中,但后来林业站都要靠这些来发工资,育林金变成了‘育人金’。”谢清宏说。
在林业体制改革前,不仅是国有林场、林业站,其他众多林业系统单位,都集体陷入了一种相对低迷的状态,形成了职工收入低、缺乏积极性,依法行政难,保持运转难,生态保护难的僵局。
改革
2007年6月6日,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主持召开了市委、市政府两套班子联席会议,专题听取了林业工作汇报,就加快林业体制改革步伐等事项做出了决定。
2008年1月,河源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形式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林业生态市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林业体制改革,力图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实现林业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改变林业现行的管理、采伐、经营三者捆绑式管理模式。
据谢清宏透露,其实河源早在2005年就有开展林业体制改革的计划,但是通过调研核算改革成本后认为市财力难以承受,就暂时搁置了。
“2005年的改革方案需要1.6亿元,现在需要6亿元,翻了近4倍,如果再拖几年,资金要求就更高了。”谢清宏说。
6亿元的资金,对于河源这个财政相对紧张的山区市来说,无疑是一笔庞大的开支,也意味着当地决心之坚定。
“我们向省里预借了2亿元,市财政再出一部分,其余不足资金主要由县区筹措,尽可能通过拍卖、转让等合法方式,变现原有林业资产来筹集更多的改革资金。”谢清宏说。
而在资金之外,人员如何安置也是一个重大难题。
为了保证林业系统的良性运作,此次改革在围绕林业行政机构“大稳定、小调整”的基础上,重点对县区林业系统中具有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进行定编、定岗、定员,定编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改革后的机构最终确定岗位为1500个,对于这些岗位,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本系统内择优录用。
“每一个人都要参加考试,无论以前是在领导岗上的,还是普通职工。”谢清宏说。
紫金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叶钦良就是通过竞争上岗重新回到了原来的职位,“虽然对于考试还是有信心的,但心里还是有点矛盾,毕竟已经到了领导岗位,还要面临‘一考定前途’的考验。不过考虑大局,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得服从安排。”
据了解,紫金县是此次林业体制改革涉及面最大的县,涉及人员1639人,需要下岗1417人。为了保证录用的公平,紫金县宣布,“凡在林业体制改革期间,发现有人送礼的,直接取消竞争上岗资格”。
由于严格实行竞争上岗,一些原来在单位处于领导岗位的干部,也不得不面临着下岗的可能。
在竞争上岗之后,原来在职的6411人中的4911人不得不面临下岗。对于这些下岗职工,河源市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给予相应补偿,补交欠缴的社保金,解除劳动关系。但安置并没有就此结束,在理顺了管理体制之后,河源通过各种措施进一步安置分流人员,共有2000人由此实现了再就业。
“现在森林管护、生态建设还需要大量人手,我们就择优返聘了366名护林员,实行责任制管理,既有利于生态建设的开展,也帮助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紫金县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心主任张创锋告诉记者。
新生
“现在我一个月拿到手1100多元,而在2007年只不过700多元,而且各种保险都买了,比以前好了。”钟锡丁说。
改革前他是蓝塘林业站副站长,在分流下岗之后,他通过返聘成为紫金县一名林业生态管理员(广义上的护林员),与紫金县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心签订了5年合同,包括各种保险每月工资共1500元。虽然对于这种转变,他曾经有点不适应,但如今心态已平和了很多。
而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压力的减轻,“以前当负责人,大家都指望着我去找钱,林业站收入低,我心里也觉得对不起大家。”
在河源,大批林业系统下岗职工,不仅通过返聘等形式实现了再就业,收入普遍也比改革前有所提高。
而那些通过竞争重新上岗的更是幸运儿。“我现在一个月1800多元,而2007年为1500多元,最重要的是有了财政保障,心里更踏实了。”叶钦良说。
通过此次林业体制改革,河源林业系统在职职工从之前的6411人精简到1500人。这些人的工资全部实行财政统筹,整体收入全面提高,有些职工的收入甚至翻了几番。
由于改革后整个系统重新定员定编,职工工资及办公经费全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这也推动了林业系统多个单位实现了职能归位。
“以前我们林科所实行经费包干制,县里下拨的经费发工资都不够,必须要自己挣钱。现在工资福利有了保障,不必再为如何挣钱发工资发愁,而是一门心思搞好基础科研,进行推广。”叶钦良说。
据了解,这两年,紫金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好几个中央和省里的林业科研项目,开展珍贵树种推广,已经送了50万株珍贵树苗下乡。
“以前我们是很少承担这些项目的,因为做这些项目不赚钱,所里还要自筹一笔资金进行配套,而且我们也没能力做。”叶钦良说。
张创锋告诉记者,由于林业体制改革,近几年紫金的生态公益林建设规模也在不断加快,“2007年全县新造生态公益林面积1.2万亩,2008年2万亩,2009年已经达4万亩”。
“通过此次林业体制改革,管理体制理顺了,经济包袱也卸下了,整个河源林业工作全面转向生态建设方向,为河源加快建设林业生态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谢清宏说。
在全省率先实施林业体制改革并取得成功后,河源又在全省率先实行森林防火问责制,率先开展封山育林活动,将林业生态市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