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

[汕头]30年,这里崛起了“海上森林”

  “治水治本在于治山,治山治本在于兴林,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从事30多年林业科研工作的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詹潮安感叹地说,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经过全市人民、尤其是汕头林业人的长期艰辛努力,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目前,汕头的城乡更绿了,水更清了,一个适宜居住和工作的生态型海滨绿色城市正在崛起。   1978年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毕业的詹潮安,来到了位于饶平县三饶镇的市林科所韩江实验站工作,在深山老林的岗位上,经常深入林区,爬山越岭,日晒雨淋,一干就是10多年。上个世纪80年代初,詹潮安协助原市林科所副所长、处级离休干部张集群高级工程师,完成了飞播马尾松林间伐试验,搞清了杉松混交成功的机理,为潮汕地区进一步发展杉木人工林提供了急需的技术支撑。《杉松混交林调查和试验研究》是汕头市林业科技首个获奖成果,它的推广应用,辐射了全省,影响了江南,获得了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尽管在调到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的1989年之前,詹潮安的主要工作地点在韩江实验站,但为了完成科研课题,他的足迹几乎遍布潮汕大地,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汕头的绿化巨变。   1981年前,汕头几乎没有城市绿化,街道路树物种单调,大小参差不齐。经济特区成立后,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变宽了,城市绿化焕然一新。让詹潮安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山路和观海长廊的变化。原来中山路只有金凤坛至汕樟路段的中山西路有少许绿化;随着特区的发展,汕樟路至金环路段种上了扁桃等树种。近几年,中山东路大力改造,道路拓宽了,绿化带种上多种树木和开花植物,四季繁花锦簇,城市绿化质量、档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原来人们绕道而走、堆满垃圾的臭海滩,而今成为市民和游客夏秋纳凉、冬春观景必去的观海长廊。   1996年7月起,詹潮安回到市林科所任所长,成为该所的带头人,16年来该所共获得科技成果奖28项。从1998年起,我市实施了“向大海要森林”行动,从无到有,累计种植无瓣海桑、秋茄、红海榄、桐花等红树植物达到2万多亩,成林面积达到1.5万亩,在沿海堤岸构筑起一条长达3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成为全省人工营造红树林保存面积最多的城市之一,大大提高了沿海地区的防灾抗灾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由詹潮安主持完成的《无瓣海桑、海桑引种试验与应用推广》等成果,解决了引种区从育苗到栽培管理等关键技术,促进了汕头红树林的大面积发展。汕头种植红树林10多年来,不仅给鱼、虾提供憩息场所,附近滩涂再没发生过赤潮,而且优越的湿地生态环境成为鸟类赖以生存的“乐土”,吸引众多鸟类前来觅食栖息,每年往来的候鸟达数10万只,其中不乏黑脸琵琶鹭等珍稀动物,成为都市里一道亮丽的生态景观。   2004年起,汕头市提出了实施屏障工程、景观工程和民心工程“三大工程”建设任务,有效地推进了汕头林业的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近年来,汕头市坚持走“建设与保护并举,生态与景观并重”的汕头特色林业路子,构建起完善的、最好林相的“山、海、路、田、城、村”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为建成城乡座落在森林之中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的、国土生态安全的滨海城乡防护林体系而奋斗。目前,全市拥有林业用地面积100多万亩,占全市陆地面积的1/3,绿化率达90.8%,森林覆盖率达30.2%,初步形成了以沿海防护林体系为主体的国土生态绿色屏障和生态防灾减灾体系。   如今,汕头碧水蓝天,空气清新,是全国环境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这里,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如春,叶绿花红,佳果琳琅满目;这里,崛起了海上森林,水源涵养林、“绿色通道”、国家森林公园、海候鸟自然保护区等建设不断完善……绿树、鸟语、涛声和奇花异果,汇聚演奏着生态型滨海宜居城市的优美交响曲。 附件:

相关稿件:
澳门赌博平台 12bet官方网站 全国最大的赌博平台 澳门线上赌博 澳门博彩在线 全球最大的博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