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广州12月27日电(刘卫东)今天上午,第二届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海珠生态城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据了解,海珠生态城已明确定位为宜居低碳城区、都市绿心和城市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未来在打造都市中心区最大最美城市生态区域的同时,还强调区域内交通慢行优先,打造超过百里的慢行道。
海珠生态城位于广州市都会区中部,是珠三角绿道汇聚的核心,也是中心城区内生态绿心。总体规划范围为海珠全区92平方公里,一期控规修编范围52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范围面积8.9平方公里,涵盖中轴线南段核心区、海珠湖等33个近期重点项目。启动区常住人口将控制在18万人,建设中轴线南段核心区时,两端建筑最高不超过250米。
以生态为先导 确保湿地率超7成
作为曾经的“南肺”、如今的“绿心”,广州在将海珠区打造成生态城方面可谓不遗余力。规划显示,未来该地区将以生态为先导,划定万亩果园湿地控制线,控制869公顷(约13000亩)作为核心保护范围,在此基础上增划642公顷,使总体湿地保护控制范围达到1511公顷。
为确定生态安全格局,规划还将在湿地边缘区域,打造世界一流50公里长的湿地景观环,总体生态区域面积为27.2平方公里。未来海珠生态城水质将达到IV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湿地率≥70%,水面率≥30%,目标直指都市中心区最大最美的城市生态区域。
今天通过控规的启动区,则剑指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面积2248亩的海珠湖,并在严格生态保护的同时,突出“低碳城区、都市绿心、生态休闲”的特色,涉及的湿地控制区范围有1.7平方公里,规划已划定湿地边界外侧100米范围为生态协调区。有关部门表示,将严格控制湿地范围及协调区的项目建设。
以公交为主导 打造百里慢行道
在整个区域都以生态为先导的前提下,交通体系也随之主打绿色基调。规划显示,未来海珠生态城将以突出公交为主导,提倡绿色出行,打造双“90”公交体系,即:轨道站点500米覆盖人口达90%,公交出行占内部机动化出行比例达90%。
同时区域内还将建设11条城市轨道共53.2公里;建设7条有轨电车线共66.8公里,形成10个综合交通换乘枢纽。
绿色之余,规划强调慢行优先,打造百里慢行道,规划滨水慢行道33.8公里,游憩慢行道69.0公里;围绕万亩果园湿地,通过建设换乘截流系统,构建湿地内部慢行优先区。
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相当欣赏这个“慢行道”,他说,在城市中心设置百里长的湿地走廊,目前国内还不多见,“如果湿地长廊能修得很人性化,就相当于整个海珠区变成了一个大公园,加上便利的轨道交通系统,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城市大公园嘛。”
启动区建设城市南中轴线 两侧限高250米
作为海珠生态城开建的“第一弹”,启动区的概况一向备受关注。规划显示,海珠生态城启动区总用地面积8.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7.6平方公里,控制常住人口18万人,总建筑面积1440万平方米,公共地下空间开发量70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商业30万平方米。
海珠生态城启动区内建设有城市中轴线南段4.5公里,将通过布局“三馆一场”(博物馆、美术馆、科学馆和岭南广场)、“一馆一园”(文化馆和岭南大观园)等一系列标志性文化亮点,意在展现世界一流文化轴的魅力。
为优化原中轴线强控区范围的空间形态,及考虑到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轴线两侧的建筑高度最高限定在250米,具体则为:一线建筑50-80米,二线建筑100-120米,三线建筑120-250米。
按广州市规划局的说法,未来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将被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V谷”;并对地区城市风貌进行控制分区,依次有都市旅游风貌区、文化展示风貌区、都市文化风貌区、高端商住风貌区、岭南现代风貌区和生态公园风貌区,体现出“东方气派、岭南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