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穿行于中山城郊各地,只见山林万木滴翠,景观树、果树遍布村旁、宅旁、河旁和路旁。记者日前从中山市林业局获悉,中山市"一区三线"森林改造、乡村"四旁"绿化和缓坡山地种果,已基本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据该局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日前公布的跟踪监测数据表明,中山山地绿化率上升到96%,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2.6%,林木生长量从负增长上升到现在的净增长22%,树种、林种结构得到初步改善,森林资源呈现良性循环的好势头。
中山市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原生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复杂,层间植物丰富。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土地利用格局产生了极大变化,地带性植被中的红锥、荷木、樟树等乡土阔叶树种被相思、按树类等外来树种所替代,林分质量较差,整体林相不尽人意,多数林地只见树木,难见森林。为重建森林生态系统,中山市自99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一区三线"(长江旅游区、东西中三条沿线公路第一重山)森林改造工程。自2001年开始实施乡村"四旁"(新开农路旁、新开工业园道路旁、新开交通道路旁、河道旁)和缓坡山地种果工程,并将之作为该市"农村五项工程"中的两项工程大力开展。
日前,中山市林业局营林科的有关负责人高兴地告诉记者,目前"一区三线"森林改造已完成前四期的种植任务,面积近2.5万亩,第五期工程1万亩已备耕打穴,准备春暖花开时披绿乡大地;乡村"四旁"绿化超过1000公里,种下苗木约百万株;缓坡山地种果1200多亩。
林业监测结果表明,现在中山市的林木生长明显加快,森林环境逐渐形成。在森林环境中,空气湿度增加,地表温度降低,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发生概率降低;植被多样性明显提高,乡土树种成为优势树种,马尾松、按树、相思类在群落中的重要性降低,开始让位于地带性乡土树种;空气清洁度显著提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森林调洪补枯效监加强,水质趋于稳定等。整个林业工作也从造林绿化向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现代林业发展,全市林业出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珠江环境报)
附件:
中山市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原生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复杂,层间植物丰富。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土地利用格局产生了极大变化,地带性植被中的红锥、荷木、樟树等乡土阔叶树种被相思、按树类等外来树种所替代,林分质量较差,整体林相不尽人意,多数林地只见树木,难见森林。为重建森林生态系统,中山市自99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一区三线"(长江旅游区、东西中三条沿线公路第一重山)森林改造工程。自2001年开始实施乡村"四旁"(新开农路旁、新开工业园道路旁、新开交通道路旁、河道旁)和缓坡山地种果工程,并将之作为该市"农村五项工程"中的两项工程大力开展。
日前,中山市林业局营林科的有关负责人高兴地告诉记者,目前"一区三线"森林改造已完成前四期的种植任务,面积近2.5万亩,第五期工程1万亩已备耕打穴,准备春暖花开时披绿乡大地;乡村"四旁"绿化超过1000公里,种下苗木约百万株;缓坡山地种果1200多亩。
林业监测结果表明,现在中山市的林木生长明显加快,森林环境逐渐形成。在森林环境中,空气湿度增加,地表温度降低,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发生概率降低;植被多样性明显提高,乡土树种成为优势树种,马尾松、按树、相思类在群落中的重要性降低,开始让位于地带性乡土树种;空气清洁度显著提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森林调洪补枯效监加强,水质趋于稳定等。整个林业工作也从造林绿化向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现代林业发展,全市林业出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珠江环境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