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水土流失曾一度十分严重,1985年以来,该县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生态得到有效修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一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广泛建立工程防护体系,共筑建谷坊3557座,拦沙坝241条,水平梯田499公顷,营造水保林9453公顷,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二是治理水土流失和开发水土资源相结合,采取思想引导、政策优惠、资金支持、技术帮助等有力措施,发动群众安营扎寨,有计划地种植经济林果1.7万公顷,建起林果小庄园7万多个,达到了治理促开发,开发促治理的良性循环;三是把小流域治理与大面积封育结合,该县采取水保、林业等相关部门联动办法,禁封治理2800公顷,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四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技术的进步,先后进行了《推广糖蜜草、绢毛相思、大叶相思进行水土保持》和《梅县侵蚀区水土治理和荒蚀地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等各项科研试验,并通过鉴定取得了成果,在全县推广应用,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植被覆盖的效果,对遏制泥沙下山起到了重要作用。2002年,梅县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试点县。
该县不断探索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模式、技术路线、管理机制和实际效果,为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积累了经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