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村民真正做花卉的时间并不太久,然而今天已是闻名遐迩。2002年,三沙村委说服村民以反承包的方式开发了3500亩花木种植园区。接着村委投入资金全面改良区内生产条件,修筑3.5公里长、12米宽的高标准农路,并对土地进行平整,实行连片规划,建设成“田成方,路成网”、水电路完备的现代化花木生产园区。
据了解,区内已引入有实力、有经验的专业户入园经营,承租期为10年,区内单元的出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园区承租的面积达100%。如今园区共引入具有实力、高水平的花木专业户60多户。
为了解决因征地而导致村民无事可做的问题,村委把花木园区以4-6亩划分为一个单元,优先给该村村民投包,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促进了村民创业致富。目前,全村10个组有6个组的村民从事花木种植。
“我现在有12亩花木生产基地,几十个品种,比过去种田的日子好过多了。”一花农对记者说。在花卉基地只见田地修整得好,水泥路网四通八达,户与户之间用广告牌隔开,规划整齐。花农们正在田间精心耕种。具有十多年养花经验、现任三沙花卉协会会长的吴耀明兴致勃勃地说,花卉算是为三沙村民找到了一条致富的捷径。
做大了花木生意
零售业大鳄喜欢选择在具有潜力的城市建立自己的连锁机构以不断扩展“赢利空间”。三沙村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也完成了这样一个“化蛹为蝶”的过程。从不懂花木到学会种植再到掘出第一桶金,当技术、管理、市场一切都成熟了之后,三沙的花木业也开始走上扩张之路。
谈起三沙的花木发展史,现任三沙花卉协会副会长的陈炎连总掩不住激动。早在2001年,时任三沙村委会副主任的他开始“辞官下田”,承包了40多亩土地,干起了花木这个行当。当时三沙种花木的村民并不多,花木的规模也不大,算是敢吃螃蟹的陈炎连却干得津津有味。他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努力推进花卉种植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建立顺畅的销售渠道,花卉的生意做得“顶呱呱”。后来在三沙村委的引导下加入养花队伍的村民越来越多,并渐渐尝到了甜头,花木这个行业在三沙也渐成气候。
据悉,除了三沙村的5000亩花卉基地之外,村民还在斗门、新会等周边地区承包了5000亩左右。陈炎连自己也在新会承包了几十亩地请了几个工人帮着打理,他每周去几趟,主要进行一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其他的花农也开始向周边地区发展壮大其花木生产规模。
打出了“三沙”品牌
在陈炎连的花卉基地里,自动化的喷淋系统正为小棕榈树苗痛快地洗着澡。记者粗略一算有几百棵,等这些树苗长大了运往市场时,他的口袋又将变得鼓鼓的。近处的花农正忙着往几辆大卡车上装载花卉,准备运往全国各地。“若是赶上春节之后的3、4月份那场面可就更热闹了,车来车往,络绎不绝”。有花农骄傲地说。
聊起花木的过去、现在、未来,两位“功臣”有说不完的话。从当初涉足花木业到提出农业分区、农路建设再到组建花卉协会……那一箩筐有关花木的事,讲起来总是饶有兴趣。横栏镇农办的同志带来好消息:近期镇农办准备与农业局合作为三沙花卉协会会员建立网页,利用互联网提高三沙花木的知名度,打出三沙花卉的品牌,创造更多的商机。据了解,今年首季,大部分花农签订了几十至上百万元的产销合同,形成了大产业、大流通、大市场的专业生产格局。
启发了“三农”工作
三沙花木基地在整个广东都具有一定的名气。今年6月28日,三沙花卉协会正式成立,三沙花卉的发展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据横栏镇有关部门介绍,该镇的花木基地将从三沙发展到五沙、六沙等村,将花卉业打造成为该镇的特色产业,增强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收入。
有关专家说,三沙花木业的壮大,至少有四点启发。一是提升了当地农田的价值;二是使农业走上一条集约化发展之路;三是很好地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问题,提高了当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四是以花木生产为龙头带动农业、运输业、信息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