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闭幕的“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政策和国际经验研讨会”透露,我国以法律形式把30%的森林划为生态公益林,建立了相应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政策,并将其纳入国家公共财政预算。我国建立的这种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正在稳步推进,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了解,这次研讨会是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林草问题课题组、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和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3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会议召开的背景是,随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经营、培育和保护森林为主要对象的林业,不再被视为一个狭窄封闭的单纯追求经济目标的产业,而被当作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公益事业。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把林业确定为优先发展和援助的领域,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雷加富介绍说,在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中央财政依法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主要用于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的建立,不仅为森林资源管护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承认,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动力和机制问题,对中国林业和生态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98年通过的森林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2000年1月发布的《森林法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的经营者,有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权利,从而使森林生产经营者获取补偿的权利法定化。
为了落实这一制度,有关部门将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认定为公益林,通过分类区划界定落实到山头地块,逐一签订协议,作为补偿的依据。这项工作在绝大多数省区已经完成。去年,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11个省区的658个县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行开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试点,涉及2亿亩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方财政也拿出一定的配套资金,进行地方公益林补偿试点。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中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的最大进展是,公益林的建设费用已经大踏步地进入了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
按森林法规定,国家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生产经营者的补偿,应包括造林费用、管护费用、抚育费用和管理费用。除了直接补助之外,还通过3种途径对公益林的营造和管护进行财政投入。在22个省级单位,实施了在天然林保护工程费用中列支公益林造林费和管护费;在24个省区,国家为退耕还林支出的费用80%用于营造公益林,大部分带有森林补偿性质;在5个省区的防沙治沙工程中列支的造林费,种苗基本是补助生态林的。(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附件:
据了解,这次研讨会是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林草问题课题组、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和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3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会议召开的背景是,随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经营、培育和保护森林为主要对象的林业,不再被视为一个狭窄封闭的单纯追求经济目标的产业,而被当作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公益事业。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把林业确定为优先发展和援助的领域,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雷加富介绍说,在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中央财政依法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主要用于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的建立,不仅为森林资源管护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承认,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动力和机制问题,对中国林业和生态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98年通过的森林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2000年1月发布的《森林法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的经营者,有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权利,从而使森林生产经营者获取补偿的权利法定化。
为了落实这一制度,有关部门将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认定为公益林,通过分类区划界定落实到山头地块,逐一签订协议,作为补偿的依据。这项工作在绝大多数省区已经完成。去年,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11个省区的658个县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行开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试点,涉及2亿亩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方财政也拿出一定的配套资金,进行地方公益林补偿试点。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中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的最大进展是,公益林的建设费用已经大踏步地进入了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
按森林法规定,国家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生产经营者的补偿,应包括造林费用、管护费用、抚育费用和管理费用。除了直接补助之外,还通过3种途径对公益林的营造和管护进行财政投入。在22个省级单位,实施了在天然林保护工程费用中列支公益林造林费和管护费;在24个省区,国家为退耕还林支出的费用80%用于营造公益林,大部分带有森林补偿性质;在5个省区的防沙治沙工程中列支的造林费,种苗基本是补助生态林的。(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