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一个平凡的日子被一个平凡的名词点亮———湿地。在第九个“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世界各国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环保机构,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向湿地这一曾长期遭受冷遇的“灰姑娘”献上共同的祝福。
中国则拿出两份大礼,为这个不平凡的节日增光添彩:《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宣告正式启动,把全国生态区位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一块湿地纳入保护范围;辽宁双台河口、云南省大山包等9处湿地忝列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使我国享此殊遇的湿地达到30处。
回顾近年来我国保护湿地接连迈出坚实步伐,我们深感欣慰:中国的湿地保护事业,已经走出漫长的冬季,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
事实的确如此:2000年6月,《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编制完成,由国家林业局等17个部委局签署实施;2003年9月,国务院原则批复《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勾画出湿地保护的宏伟目标;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这是中国中央政府第一次就湿地保护作出政策声明,表明湿地保护已经纳入国家议事日程……
各级政府的日渐重视,民众保护意识的普遍高涨,使湿地保护成为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在北京,各界人士为保护首都的最后一块原始湿地而奔走呼吁;在上海,此前名不见经传的九段沙吸引了无数热切的目光;在青藏铁路的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把不得不挖掉的草皮移植到铁路边上,建设人工湿地……
沼泽、滩涂、池塘、芦苇荡、湿草甸、红树林、珊瑚礁……这些曾长期被视为无用甚至讨厌的字眼儿,如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成为细心呵护的对象;一度轰轰烈烈的围湖造田运动,在反思中渐失“伟大”的意义,被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退田还湖。
行动的转向,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表征,更是认知不断深化、提升的结果。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大自然赐予的湿地,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地球之肾”,更是当之无愧的物种基因库、气候调节器;湿地不仅给人类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是抵御海啸、洪水、高温等自然灾害的卫士;湿地产生的经济价值固然重要,但其现实和潜在的生态价值,则是前者的几倍乃至数十倍。据国际权威自然资源保护组织测算,全球生态系统的总价值为33万亿美元,仅占陆地面积6%的湿地,生态系统价值就高达5万亿美元。
当然,认知并不等同于善行,私欲往往吞没良知。因贪图眼前利益和一己之欲而践踏、破坏湿地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使得数量剧减的湿地雪上加霜。
失去的才是美丽、可贵的。回首损失惨重的一次次重大自然灾害,有识之士扼腕叹息:假如保留更多的湖泊沼泽,假如不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滩、沙丘……
湿地,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充满希望;人类,应善待、善用湿地而彰显其智慧、良知和责任。(人民日报海外版)
认识、保护湿地:湿地究竟是什么
今天,我们中国人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生活,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今天的发展极大依赖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在这种以资源换取发展的过程中,湿地资源也未能幸免,由湿地破坏引起的各种环境和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什么是湿地呢?“湿地”这个词最早是1956年美国联邦政府开展湿地清查和编目时使用的。1971年2月,由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6个国家在伊朗小镇拉姆萨尔签署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也就是《湿地公约》)把湿地定义为:“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
按照这个定义,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世界许多国家,也包括《湿地公约》成员国,根据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各种不同目的和需要,使用了不尽相同的湿地概念。签署《湿地公约》是为了通过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共同开展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迁徙水禽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在开展湿地和水禽保护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了湿地除作为水禽栖息地以外,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是,公约在1982年又进行了增补,湿地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滨和海岸地区,包括岛屿或湿地范围内低潮超过6米的海域。这个补充把原定义的湿地的周边土地和湿地内水深超过6米的区域归为湿地范围,使湿地的内涵更加丰富,范围更为宽广。总的说,湿地定义基本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狭义概念将湿地界定在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区域,即有湿生或水生植物生长的区域;广义概念例如《湿地公约》,包括了陆地所有永久或间歇水体、沿海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和湿地内水深超过6米的海域。
湿地是以水为基本元素的区域,而陆地和水体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相互作用、互相制约的整体。如果以湿地的某种特点和功能作定义,会把湿地的范围缩小,不利于综合全面对湿地进行保护管理。《湿地公约》的定义是比较全面和准确的,可以在更大范围,比如流域和区域层次把湿地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有利于综合管理。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我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时,就正式沿用了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来源:人民网)
今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
“湿地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这是《湿地公约》秘书局为2005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确定的主题。今年世界湿地日的口号是:“湿地多样性蕴含着财富,别失去它!”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湿地公约》秘书局对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这样解释:湿地的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共同构成物质和精神上支撑人类的自然财富。湿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与湿地长达数千年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曾给先人带来财富,这种财富要延续下去,同样有赖于我们这辈人的努力。
1971年2月2日,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简称《湿地公约》)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