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群众报料,称在斗门区白蕉镇六乡发现一巨型古木,估计被埋地下有数百年历史。
记者赶到现场看到,古木外型粗大,表皮呈黑色,并布满一个个小洞,显得凹凸不平,外层有很深的裂纹,横切面纹路清晰,且质地坚硬,燃烧时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古木最大直径75厘米,最小50厘米,两段古木重达2000公斤左右,总长约15米。
发现者:“水泥梁”原来是古木
谈到如何发现古木的经过时,发现者曾先生介绍说,春节期间,他在市场旁边发现一节“水泥梁”,后来发现它有清晰的纹路,并且有上面洞,觉得可能是木头,走近一看,果然是木头。村里人说,那是村民在一个养牛场挖河挖出来的。这是什么木,什么时候的木,没人说得清。由于对此木感兴趣,曾先生把它买了下来。
专家:当地多文物,该古木至少被埋地下300年
记者随后采访了斗门区博物馆馆长刘君续,他说,六乡镇涌口村林场有一官田坑贝沙丘遗址。1962年,当地群众在此处挖坑时,就曾挖出一棵长6米、直径0.6米的大树干;1972年又挖出磨制精细的石斧2件,其材质与该处河床砾石的质地相同。1983年,斗门县文物普查队进行调查时,发现该处地表裸露大量的螺壳、蚝壳和贝壳,并采集到一些砂陶片和方格纹红陶片,以及带有镂孔的蚝壳。据所发现的文化遗物以及周边环境推测,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渔猎经济文化遗址。
不过,刘君续说,从图片上看,古木无根无冠,且有明显的斧凿痕迹,显然不是自然死亡,有可能是在水运过程中遭台风袭击而被冲积下来。他说,六乡一带本来就属于冲积平原。斗门区过去属于中山县,中山以前之所以被称为香山,是因为当时当地有大量的檀香树。该古木用火点燃,发出香味,很可能是檀香树。另外,古时候,斗门区有樟树,其腐烂的速度较其他树要慢许多。从古木的部分碳化程度看,该树存活直径可达1米左右,其埋入地下至少应该有300年以上时间。(靳树乾 王海荣)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