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深入研究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我省要加强红树林的保护与建设”的批示,省委政策研究室召开红树林保护和建设专家座谈会,邀请了近年来在省内从事湿地和红树林科研工作8名专家进行了座谈。专家们呼吁:要下大决心保护和建设红树林,保护和建设红树林刻不容缓。
保护和建设红树林功在千秋
专家提出,保护沿海湿地,保护和建设好红树林是功泽千秋、利在当代、造福人类的大善事,责无旁贷。红树林具有防灾减灾、维护沿海生态平衡、净化近海及海洋生态、保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广东是我国红树林分布的主要省区之一,也是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停歇和越冬的主要站点,是具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的沿海大省。
专家们认为,红树林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减灾,其次是维护沿海海滩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就防灾减灾而言,我省沿海防护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岸上防护林,主要在沙滩上,树种以木麻黄为主;二是滩涂红树林,是防护海岸、农田、村庄的第一道屏障,也是多数海岸的唯一屏障。在我省沿海,陆上木麻黄与滩涂红树林刚好互补,建设好红树林,可以实现沿海防护林带的无缝连接,充分发挥生态防灾减灾作用。
陈桂珠、江海声、胡惠建三位专家特别提出了“海洋沙漠化”概念。他们认为,一旦我省没有红树林,生物物种就会大大减少,生物链就会缩短,最终导致国际侯鸟迁飞少了一个歇脚点,一些鸟类可能灭绝。因此,必须加大保护和建设红树林的力度。
领导认识是保护和建设红树林的最主要问题
专家们认为,保护和建设红树林困难重重,会遭遇技术问题、资金问题等问题,但最主要的还是各地领导的认识问题。认识问题解决得好,就会出钱出力保护和建设红树林;认识不足的地方还会破坏红树林。专家指出,近十年来,一些地方领导对红树林建设还是比较重视的,种植不少红树林。决心最大的是茂名电白县,该县结合县城堤防建设,设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设置专门结构、人员、专款建设红树林;为建设红树林,全民动手、多方筹集资金炸毁了整个规划区内的鱼塘。
专家们指出,目前广东一些地方领导对红树林建设依然不够重视。一些地方领导至今还认为,湿地是闲地,是可以围垦利用地,把红树林湿地划为保护区,今后利用起来就非常麻烦,束缚了他们“经济”利用的手脚,因而对保护湿地及红树林不积极。粤西地区毁林造田、毁林挖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建设红树林必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据专家介绍,人工恢复红树林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人工栽植红树林,种植时每亩一次性投入大约是1000-1500元,其次是后续管理等日常经费开支,第三是科研投入。这些支出都比较大,目前需要大面积种植红树林的是东西两翼不发达地区,当地财政大多拿不出钱到海滩造林,需要财政重点支持。同时,红树林科研工作明显落后于生产需要,目前我省专门研究红树林的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屈指可数。没有专门的红树林科研课题和经费,这与广东红树林大省的身份是不相称的。
构建三大体系推进红树林建设
与会专家普遍表示,针对目前我省红树林面积锐减、功能退化的实际情况,人工种植培育是快速恢复红树林湿地的最好选择。同时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解决技术难题,精心规划,稳步实施,促进红树林健康、有序地恢复发展。
江海声、刘凯昌、区庄葵等专家建议,建立三大体系保护和建设红树林。一是法规体系。现在有关红树林的法规来自不同的法规,来自不同职能部门,对保护红树林非常不理。二是保护和监控体系。每个县都建立一个保护区,加强对全省湿地及红树林的情况监控,改目前每5年监测一次为每年一次,更准确掌握湿地及红树林面积变动情况,避免决策上的盲目性。三是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充足投入,使红树林的保护和建设成为社会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编辑 黎明)
(与会主要专家有:中国林科院红树林项目组首席专家郑松发研究员,中山大学环境科学学院陈桂珠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江海声研究员,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刘凯昌副总工程师,区庄葵高级工程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胡慧建副研究员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