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开始,罗定市坚持实行“五制”(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质量责任制),突出“靠机制规范工程管理,抓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坚持建设高标准的西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共完成造林8951.5亩,实现了“优质、规范、廉洁”的工程建设目标。经省核查,2003、2004年度西江水源涵养林造林质量综合评分都是98分,名列全省第一,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认真做好造林小班作业设计,严把第一道关
首先,每年根据计划,按照“适地适树、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内业中选取几块省级生态公益林林地作为候选造林地,然后技术人员到实地进行详细调查。
其次,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精心做好造林作业设计。一个好的造林作业设计,要兼顾生态因素、经济因素、物资因素和操作因素。所谓生态因素,因为西江水源涵养林是生态建设工程,必须要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应三不”,即林地清理应采用水平带状清理或小块状清理,不能采用炼山或垂直开带的方式;整地应以穴垦为主,不能采用全垦方式;树种应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外来速生树种不能超过20%。所谓经济因素,就是合理安排资金。所谓物资因素,就是在树种选择时,要考虑苗木的供应,确保造林所需。所谓操作因素,就是要考虑设计的可操作性。
创新工作机制,促进项目建设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该市十分注意通过制度的创新来规范工作程序,逐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坚持做到“四个要”:一要党组把关。二要成立工程建设管理机构。三要选好配强管理人员,落实层级责任制。四要完善制度。我们制定并细化了项目日常管理、项目报批、招标投标、合同签订、现场监管、经费审批、质量验收、决算审计等方面的制度,通过制度促进工程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加强检查督促,确保工程建设成效
几年来,通过对工程建设关键环节的有力监管,该市较好地把控工程建设关口,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具体来说就是把好“七道关”:一是把住项目招标投标关。其次是把好工程预算(或标底)关,把好计费标准、付款方式及比例、合同金额等关口。二是把好合同签订关。合同签订做到“三个不得”:凡与招标文件或投标承诺条款以及与法规条款相违背的不得签订;凡未经集体论证通过的不得私下签订;凡未注明付款结算方式、承诺条件、质量验收、项目竣工审核等内容的不得签订。三是把严现场监督关。从局机关挑选一些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作风扎实、业务技术精的干部组成工程监理小组,负责施工现场监理。四是把好苗木质量关。通过苗圃、装车、植前、植后四个步骤层层筛选、层层把关,把病苗、弱苗、阴生苗堵在苗圃、堵在山下,确保良种壮苗上山造林。五是把紧肥料采购关。在合同中注明肥料的品牌、数量、规格、生产厂家等要素,防止以次充优、以劣充好等问题出现。六是把实变更签证关。对涉及工程建设经费有较大增减的变更签证要及时报局党组集体研究审定;对设计变更签证,必须由设计单位核定认可,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七是把牢验收审核关。整个施工过程要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技术规范和合同要求进行,严格实行分工序管理、分工序验收、分工序付款的制度,将造林分成林地清理、打穴、施基肥、种植四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对验收不合格的工序必须返工。
规范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具体来说主要抓好“四个管理”:一是加强施工管理。该局工程建设管理人员重点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计划和任务、施工组织方式和措施以及工程进度情况,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批准计划任务组织工程施工,认真落实工程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做到早部署、早规划、早行动,如每年春节前基本完成造林备耕工作,春节后多雨高湿时抢抓种植,确保了苗木成活率。二是强化资金管理,确保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为使用好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其最大效能,按规定开设了基建账户,配备了专职财务人员,设立了项目资金专帐,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实行工程款按工序结算制度,在每道工序完成后,由施工方提出验收申请,经建设单位验收合格并出具验收报告,施工方按合同规定开具税票,经项目法人签署意见后,计财凭税票支付各工序的工程款,明确规定工程预付款不得超过合同价款的80%,确保资金运作安全。三是健全工程建设档案资料管理,确保其完整性和连续性。四是严格责任管理。该市与施工方签订了工程建设管理责任书,实行工程质量管理追究制,定期检查考核工程建设全面管理情况。(编辑 黎明)
附件:
认真做好造林小班作业设计,严把第一道关
首先,每年根据计划,按照“适地适树、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内业中选取几块省级生态公益林林地作为候选造林地,然后技术人员到实地进行详细调查。
其次,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精心做好造林作业设计。一个好的造林作业设计,要兼顾生态因素、经济因素、物资因素和操作因素。所谓生态因素,因为西江水源涵养林是生态建设工程,必须要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应三不”,即林地清理应采用水平带状清理或小块状清理,不能采用炼山或垂直开带的方式;整地应以穴垦为主,不能采用全垦方式;树种应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外来速生树种不能超过20%。所谓经济因素,就是合理安排资金。所谓物资因素,就是在树种选择时,要考虑苗木的供应,确保造林所需。所谓操作因素,就是要考虑设计的可操作性。
创新工作机制,促进项目建设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该市十分注意通过制度的创新来规范工作程序,逐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坚持做到“四个要”:一要党组把关。二要成立工程建设管理机构。三要选好配强管理人员,落实层级责任制。四要完善制度。我们制定并细化了项目日常管理、项目报批、招标投标、合同签订、现场监管、经费审批、质量验收、决算审计等方面的制度,通过制度促进工程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加强检查督促,确保工程建设成效
几年来,通过对工程建设关键环节的有力监管,该市较好地把控工程建设关口,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具体来说就是把好“七道关”:一是把住项目招标投标关。其次是把好工程预算(或标底)关,把好计费标准、付款方式及比例、合同金额等关口。二是把好合同签订关。合同签订做到“三个不得”:凡与招标文件或投标承诺条款以及与法规条款相违背的不得签订;凡未经集体论证通过的不得私下签订;凡未注明付款结算方式、承诺条件、质量验收、项目竣工审核等内容的不得签订。三是把严现场监督关。从局机关挑选一些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作风扎实、业务技术精的干部组成工程监理小组,负责施工现场监理。四是把好苗木质量关。通过苗圃、装车、植前、植后四个步骤层层筛选、层层把关,把病苗、弱苗、阴生苗堵在苗圃、堵在山下,确保良种壮苗上山造林。五是把紧肥料采购关。在合同中注明肥料的品牌、数量、规格、生产厂家等要素,防止以次充优、以劣充好等问题出现。六是把实变更签证关。对涉及工程建设经费有较大增减的变更签证要及时报局党组集体研究审定;对设计变更签证,必须由设计单位核定认可,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七是把牢验收审核关。整个施工过程要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技术规范和合同要求进行,严格实行分工序管理、分工序验收、分工序付款的制度,将造林分成林地清理、打穴、施基肥、种植四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对验收不合格的工序必须返工。
规范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具体来说主要抓好“四个管理”:一是加强施工管理。该局工程建设管理人员重点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计划和任务、施工组织方式和措施以及工程进度情况,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批准计划任务组织工程施工,认真落实工程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做到早部署、早规划、早行动,如每年春节前基本完成造林备耕工作,春节后多雨高湿时抢抓种植,确保了苗木成活率。二是强化资金管理,确保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为使用好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其最大效能,按规定开设了基建账户,配备了专职财务人员,设立了项目资金专帐,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实行工程款按工序结算制度,在每道工序完成后,由施工方提出验收申请,经建设单位验收合格并出具验收报告,施工方按合同规定开具税票,经项目法人签署意见后,计财凭税票支付各工序的工程款,明确规定工程预付款不得超过合同价款的80%,确保资金运作安全。三是健全工程建设档案资料管理,确保其完整性和连续性。四是严格责任管理。该市与施工方签订了工程建设管理责任书,实行工程质量管理追究制,定期检查考核工程建设全面管理情况。(编辑 黎明)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