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是嵌镶在南中国海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当前,南澳人引以为傲的生态岛建设正如火如荼的深入开展。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400年前,南澳岛便有了生态建设的举措。这,从竖立于深澳的一块碑文———《南澳山种树记》上得到了证实。
为官一年造福一方
在南澳岛东部深澳镇的天后宫右侧,竖立着一块《南澳山种树记》的碑文。碑文高约2.25米,阔0.96米,系明万历二十三年 1595年 ,南澳副总兵陈璘所立,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碑文字数达800多字,是现今岛上发现的字数较多的古碑文之一,也是400年前在陈璘的领导下,岛上大力进行绿化荒山生态建设的依据。
碑文由陈璘自撰。一开始他扼要介绍了南澳作为海防重地的险要地理位置和历史,同时对海岛瑰丽的山形地貌大加赞赏,但是,当他看到周围各山头林木稀少、遍山光秃的情景时,心情不由沉重起来。在他到南澳任职一个月后,一天公务之暇他观察了深澳的秃山荒野,对随同前往的福建漳州卫指挥侯子锐、澄海所千户袁子庆、广东潮州镇抚杨子汪三位官员指出:“澳中佳山,土膏最良,岂有不蓄材之法”,并重点记叙了在南澳山种树造林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陈璘的造福一方百姓的想法得到了部属的大力赞同。最终“购松苗四万,杉苗三万”,责令三位官员统率军士在深澳的各所山头遍植,使400年前岛上一场大规模的造林绿化行动落到实处。
陈璘明确指出,种树是一件“利在百世“的好事,既可当挡风林,又可保持水土,既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又可长成有用之材。从这里可看出古人对于生态建设带来的好处已了然于胸。据有关资料记载,陈璘在南澳的任职仅一年,然而,其造福一方群众的政绩却几百年来一直为岛民所传诵。
目光深邃影响深远
树林栽种下去,得几十年才能成材,这对一些领导人来说,确实是一种难以出政绩和吃力不讨好的事儿。然而,陈璘那种不“急功于目捷,商功于尺寸”的做法使人看到他目光的深邃。而今,当人们前往深澳旅游或做客时,第一个感觉便是置身于林木环绕的绿色世界中,由是深澳森林资源极其丰富,各个山头林木苍郁,并多有古树名木。无疑,当年的植树造林活动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深澳人的庭院和门前屋后无不遍载花木,借以美化家居净化空气,而且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广植林木的另一个好处便是水源涵养充沛,山青水碧使这里家家户户都筑有供自家用的水井,有的甚至一家拥有多口水井,且多数可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