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园广场建设为板块,营建绿色景观
为了增加绿地面积,东莞市在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的过程中,比较注重绿化预留用地的规划和实施。本着新城区建设留足绿地、旧城区建设只拆不建,在保留旧城历史遗迹的原则下,拆旧补绿,以公园、广场建设为板块,以达到城市绿地均匀分布的效果。流经城市中心区的东江两岸,原来是密密麻麻的旧城区,现已建设了坝头公园、滨江绿地广场、江心岛生态园等多个公园广场,为该市一河两岸增添了无限风光。
——以道路绿线为网络,构建绿色长廊
东莞市对市区主要街道绿化实施全面改造,在拓宽道路的同时扩大两旁的绿地面积,采用多品种、多形式的立体绿化代替原有的单调绿化模式,林业部门因地制宜,把公路、铁路、河流两侧的残弱林实施全面改造进行绿化美化,营造了一条条优美秀丽的“绿色长廊”,不但提高了公路、铁路、河流的绿化美化水平,也形成了一条条绿色的生态通道链。此外,近年来该市还投入数亿元,建造了东莞大道、松山湖绿化景观大道、环城路绿化景观大道等多项绿化样板工程,营建了一条条的绿色长廊,成为我市一道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
——以森林生态为主体,营造绿色屏障
1998年,东莞市制定了《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森林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推进城市林业的决定》。2000年起,该市在全面停止森林采伐,在全力进行森林封育的同时,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森林景观工程建设,推广大面积种植以乡土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先后组织实施了京九绿色长廊(东莞段)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四条主干公路两侧林地绿化形象工程、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林相改造工程、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程、边境森林生态景观工程等造林工程建设,大大丰富了森林的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营造了有效的绿色屏障。
——以单位绿地为依托,构建绿色环境
东莞市新建单位十分重视绿地的建设,着力建设五彩缤纷、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工作环境和人居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各镇区在土地紧张的情况下,留出大量土地建设绿地率35%以上的联办学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落户东莞的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不惜重金,购置大量土地建设厂区绿地,为员工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新建住宅小区以绿地作卖点,投入重金高标准、高规格建设小区绿地,为住户提供一个优美的人居环境。
——以立体绿化为骨架,构筑绿色空间
东莞市机关、学校、医院、住宅区本着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的精神,修建平台花园、天台花园,在阳台种植灌木花草,摆设花盆。有些新建住宅小区修建平台花园、天台花园;旧住宅区创造条件,在天台摆设花卉盆景;住户为改善居住环境,在阳台种植灌木花草,摆设花盆;工厂、学校也在走廊种植灌木花草和藤本植物,进行垂直挂绿。通过采取垂直挂绿、立体种绿等措施,有效地增加了城市绿量,改善了人居环境,优化了城市环境。
——以“整山”为手段,发展绿色休闲
东莞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确定将黄旗山公园、同沙生态公园和大岭山、水濂山、大屏嶂三个森林公园的整治作为城建工作的重点,成立了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大岭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大屏嶂森林公园管理处、水濂山森林公园管理处、黄旗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同沙森林公园管理处,制定了《东莞市森林公园建设、管理方案》。市财政共投放专项资金5.5亿元、地方配套专项资金25亿元开始各项建设(包括征地、青苗补偿等)。目前已基本完成三大森林公园主要进出口建设、园内路网建设、窝棚清理、景观树种套种、山体修复等五项工程。(编辑 黎明) 附件:
为了增加绿地面积,东莞市在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的过程中,比较注重绿化预留用地的规划和实施。本着新城区建设留足绿地、旧城区建设只拆不建,在保留旧城历史遗迹的原则下,拆旧补绿,以公园、广场建设为板块,以达到城市绿地均匀分布的效果。流经城市中心区的东江两岸,原来是密密麻麻的旧城区,现已建设了坝头公园、滨江绿地广场、江心岛生态园等多个公园广场,为该市一河两岸增添了无限风光。
——以道路绿线为网络,构建绿色长廊
东莞市对市区主要街道绿化实施全面改造,在拓宽道路的同时扩大两旁的绿地面积,采用多品种、多形式的立体绿化代替原有的单调绿化模式,林业部门因地制宜,把公路、铁路、河流两侧的残弱林实施全面改造进行绿化美化,营造了一条条优美秀丽的“绿色长廊”,不但提高了公路、铁路、河流的绿化美化水平,也形成了一条条绿色的生态通道链。此外,近年来该市还投入数亿元,建造了东莞大道、松山湖绿化景观大道、环城路绿化景观大道等多项绿化样板工程,营建了一条条的绿色长廊,成为我市一道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
——以森林生态为主体,营造绿色屏障
1998年,东莞市制定了《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森林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推进城市林业的决定》。2000年起,该市在全面停止森林采伐,在全力进行森林封育的同时,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森林景观工程建设,推广大面积种植以乡土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先后组织实施了京九绿色长廊(东莞段)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四条主干公路两侧林地绿化形象工程、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林相改造工程、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程、边境森林生态景观工程等造林工程建设,大大丰富了森林的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营造了有效的绿色屏障。
——以单位绿地为依托,构建绿色环境
东莞市新建单位十分重视绿地的建设,着力建设五彩缤纷、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工作环境和人居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各镇区在土地紧张的情况下,留出大量土地建设绿地率35%以上的联办学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落户东莞的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不惜重金,购置大量土地建设厂区绿地,为员工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新建住宅小区以绿地作卖点,投入重金高标准、高规格建设小区绿地,为住户提供一个优美的人居环境。
——以立体绿化为骨架,构筑绿色空间
东莞市机关、学校、医院、住宅区本着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的精神,修建平台花园、天台花园,在阳台种植灌木花草,摆设花盆。有些新建住宅小区修建平台花园、天台花园;旧住宅区创造条件,在天台摆设花卉盆景;住户为改善居住环境,在阳台种植灌木花草,摆设花盆;工厂、学校也在走廊种植灌木花草和藤本植物,进行垂直挂绿。通过采取垂直挂绿、立体种绿等措施,有效地增加了城市绿量,改善了人居环境,优化了城市环境。
——以“整山”为手段,发展绿色休闲
东莞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确定将黄旗山公园、同沙生态公园和大岭山、水濂山、大屏嶂三个森林公园的整治作为城建工作的重点,成立了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大岭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大屏嶂森林公园管理处、水濂山森林公园管理处、黄旗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同沙森林公园管理处,制定了《东莞市森林公园建设、管理方案》。市财政共投放专项资金5.5亿元、地方配套专项资金25亿元开始各项建设(包括征地、青苗补偿等)。目前已基本完成三大森林公园主要进出口建设、园内路网建设、窝棚清理、景观树种套种、山体修复等五项工程。(编辑 黎明)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