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

全面构建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1.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
  林业生态县建设是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任务。到2010年,全省50%的县(市、区)建成林业生态县。
  2.加快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加快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封山育林,提高森林整体质量和生态功能等级,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安全体系,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⑴ 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工程。
  继续抓好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启动鉴江、榕江、漠阳江、潭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快大中型水库库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保护功能。结合各流域自然资源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采用封育与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水源涵养林944万亩,其中改造面积160万亩,封山育林面积784万亩。通过水源涵养林建设,强化各流域综合治理,丰富和充实各流域森林生态系统及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有沟蚀和崩岗以及石漠化的地区规划建设水土保持林452万亩,其中改造面积83万亩,封山育林面积369万亩,通过采用封育和改造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恢复区域地带性森林植被,突出森林保持水土的防护功能,强化水土流失以及石漠化治理。
通过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工程,改造243万亩针叶林,调整森林结构。
  ⑵ 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工程。
  大力营造、保护沿海防护林和滩涂红树林,恢复海岸湿地生态系统,增强抗击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台风和海啸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沿海防护林建设范围涉及沿海16个市60个县(市、区),建设面积313万亩,其中改造面积182万亩,封山育林面积131万亩。
  沿海红树林建设的范围包括粤东、粤西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14个市38个县(市、区)。抓好全省现有15万亩沿海红树林的保护管理,促进天然更新和自然演替。新造沿海红树林15万亩,对4万亩荒废养殖池塘实施退塘还林,在全省沿海逐步恢复红树林群落。
  ⑶ 绿色通道及农田林网工程。
  继续推进铁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农田林网等沿线绿化,构筑覆盖全省的绿色森林网络。全省各通道总里程11.3万公里,可绿化里程9.9万公里。目前已绿化里程占可绿化里程的51.7%,已绿化未达标里程占可绿化里程为22.0%。“十一五”期内要实现全部绿化达标。建设工程量:线路绿化4.8万公里及两侧山地绿化改造452万亩。
  农田林网建设实施范围包括37个平原县(市、区),建设农田防护林 82万亩,使全省平原区的路、沟、渠、堤及适宜造林的农田林网带基本绿化,布局合理,森林生态防护效益显著提高,农业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⑷ 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工程。
  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按照省人大议案的要求,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力度。新建各类自然保护区12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29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18个,市县级99个,面积392万亩,使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2%。不断加强和完善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华南虎、猕猴、黑熊、水鹿、黄腹角雉、虎斑鳽、黑脸琵鹭、白鹇、鳄蜥、金斑喙凤蝶、兰花、苏铁、木兰(类)、树蕨类、珍稀濒危植物类(猪血木、丹霞梧桐等)等15大物种(类)特别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加强重要鸟区和候鸟栖息地、休憩地的保护,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手段,加强抢救性繁育,建立和发展人工种群,做好回归自然和恢复种群工作。建设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基因库及繁育基地、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及救护体系、南方野生动植物鉴定与检测中心。建设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到2010年,新申报国际重要湿地2处,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11处。开展香根草湿地生态恢复和富营养化天然湖泊整治工程。初步形成一个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为生物廊道的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自然保护网络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使我省绝大多数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和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使林木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大力开展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在珠海、汕头、湛江、海丰、恩平等地,依托现有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教育培训基地,购置仪器设备,加强人员培训。建设广东粤北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示范自然保护区群和广东沿海红树林鸟类类型示范自然保护区群。
  建立全省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技术研究,逐步提高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水平,重点对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分布地保护管理和野外种群消长变化进行跟踪研究,对湿地的生物类群及湿地的动态、生态学过程进行长期的连续监测。建立以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监测中心为核心,以各地市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监测点为网络的监测体系,重点设立160个野生动植物监测点和40个湿地资源监测点,建立省级监测数据库、监测数据网络、定点网站和信息处理设施。
  建设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对各地带性各类自然保护区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及时了解保护成效。
  ⑸ 生态防灾减灾工程。
  建立生态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和预警预案制度。加强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林火卫星监测系统、林火远程监控系统、林火预警监测系统、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森林航空护林系统、森林扑火物资储备库、森林防火通信网络系统等建设。提高省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的监测、协调、指挥能力,地级市和防火任务重的县(市、区)要建立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立全省森林防火信息网络、森林火险天气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和火险实时监测系统,拟建25个林火气象站,提高我省林火信息传递、预测预报与森林防火辅助决策能力;全省有防火任务的县(市、区)各组建一支50-60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乡镇各组建一支20-30人的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逐步形成省设立森林消防总队、地级市建立森林消防支队、县级建立森林消防大队、乡镇建立森林消防中队的森林消防专业(半专业)队伍的体系;建设省、市、县和乡镇四级联网为重点的森林消防无线通讯网络;继续抓好和完善珠江三角洲、粤东、粤北、粤西等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重点地区、自然保护区要逐步建立林火远程监控系统;全省新建1个固定航站,3个流动航站,逐步租用飞机开展航空护林工作;新建82座、总面积4100平方米的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补充省及130个市、县(区、场、局)森林防火物资储备,不断提高防扑森林火灾综合能力。根据森林防火的实际需要,结合地形地势规划营造防火林带,重点设置在道路、田边和村庄周围第一重山,沿山脚、山脊线等进行布局,建设生物防火林带6.1万公里,面积112.6万亩,按照省人大议案的要求,基本完成全省的生物防火隔离林带网络体系建设,增强森林群落自身抵御火灾的能力。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建设,有害生物防治生产设施建设,森防应急救灾装备建设,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等。建立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指挥中心,配备监测专用车辆,利用卫星、航空监测技术及地面人工监测网络实施全方位的系统监测,利用电脑和电子网络进行疫情灾情数据的传输,建立预测预警分析的数学模型,全面加强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建立数字化林业有害生物远程诊断鉴定系统,提高市县进行实时检疫的技术能力。加强外来物种引入管理,建立入境口岸和木本植物贸易集散中心林业检疫除害处理设施,建立健全引种试种检疫隔离设施,建立健全检疫检查站,提高检疫防疫能力。对危险性和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如松材线虫病、松突圆蚧、松毛虫、萧氏松茎象、椰心叶甲等以及有害植物薇甘菊、金钟藤等实施治理工程。将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率减少到5%以下,成灾率控制在5‰以下,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
  建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中心,防止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疾病传播。以现有森林病虫害防治站、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和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为主体,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多发区域、候鸟迁徙通道、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等地建立1个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中心和16个重要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开展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络、科技支撑体系和信息评估预警系统建设。
  ⑹ 城市林业及森林公园工程。
  统筹规划城市林业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起以高大乔木为主体,乔、灌、花、草、藤结合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现代生态文明形象。
全面摸清古树名木资源,做好古树名木建档工作,统一竖立标志牌,落实保护复壮措施,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
  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步伐,加强森林公园风景林营造和林相改造,进一步建设、完善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对已批建的森林公园早日建成对外开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和开展户外游憩活动的需要。“十一五”期间新建或升级森林公园165处,其中国家级20处,省级107处,市县级38处,使全省森林公园总数达到526处,其中国家级37处,省级154处,市县级335处,总面积达到1437万亩,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8.9%,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3%,基本形成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自然景观在内、并与众多历史遗迹和人文及天象等景观相辉映、具有鲜明特色的以国家森林公园为骨干,国家、省和市(县)级不同层次森林公园协调发展的建设管理和开发利用体系。
  ⑺ 森林生态监测及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①建立完善的林业和生态监测体系。
  整合现有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中心,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宏观监测体系、森林生态生产力评估体系、森林生态安全预警体系;建立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森林生态定位监测与研究站、16个定位监测点,逐步形成全省森林生态定位监测与研究网络,并使之成为中国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网络体系的组成部分;建立森林生态定位监测与研究网络管理中心和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技术体系。对全省林业和生态状况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
  ②建立新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林木良种选育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森林生态监测与评价技术、林业生物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林业信息技术、生态防灾减灾技术及林业宏观发展战略八个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增强林业科技发展后劲;实施“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选育、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森林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森林资源高效利用、数字林业、林业创新能力建设”六大林业科技创新工程,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加快广东林业高科技园区和省级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抓好省部级林业重点实验室和林产品研发工程中心建设,新建一个省部级林业重点实验室和一个林产品研发工程中心;加快林业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特别是3S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森林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建设全省“数字林业”平台。加快区域性林业试验中心、林业科技示范园区、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和林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开展森林碳汇研究和碳排放交易补偿试点工作。加强林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先进实用技术组装配套,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林业标准和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和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加快名牌战略的实施,推进林业产业和外向型林业发展。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保护。继续推进泛珠江三角洲、粤港澳及国际林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3.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和效益补偿工作。
  积极探索和完善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措施,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监管,已划定的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必须逐级上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逐步将所有红树林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森林划为生态公益林,调整生态公益林范围时优先考虑自然保护区。对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以多种方式对经营者给予合理补偿,逐步提高补偿标准。贯彻落实《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稽查,确保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落实到位,用好管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和建设资金。
  4.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推广、完善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林木采伐管理和林地管理软件系统,依法对商品林实行采伐限额管理,坚持伐前设计、伐中检查、伐后验收和造林更新制度,进一步加强木材流通管理。修订《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严格执行林地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的制度,规范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依法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行为,有效保护林地资源。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山林权属争议调处机构,加强山林权属争议调处。
  5.扎实开展造林绿化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认真贯彻《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动员全省公民积极投身植树造林、国土绿化事业,推动各地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大力加强国土造林绿化公益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林业生态知识,提高全民的生态安全和生态道德意识。大力推进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活动。(编辑 黎明) 附件:

相关稿件:
博彩平台 正规博彩平台 澳门威尼斯人在线赌场 网上赌搏网站 澳门新葡京博彩 推荐十大靠谱网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