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绵青山,潺潺流水,鸟语花香间的村舍和城镇,正逐步形成肇庆市林业生态市,展现着一派和谐和生机。从1999年开始,肇庆市正式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核定生态公益林面积398.84万亩。几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紧紧依靠林区群众,积极发挥林区群众的积极性,在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护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落实了领导责任制,实施了珠江防护林建设工程、西江流域水源涵养林改造工程、北岭山林分改造工程及景观林建设工程、林业生态市创建工程和“灭荒”工程等五大工程,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
生态效益显现 社会效益倍增
肇庆市经过近6年来的建设和管护,生态公益林的林分结构得到优化,阔叶林、混交林的比例增大, 一、二类林由1999年的47.9%提高到现在的88%,生态功能等级逐年提高。全市398万亩生态公益林,每年增加森林植物生物量33.7万吨;固碳18万吨,释放氧气50万吨,净化了空气,缓解了“温室效应”。调节江河水库水量0.57亿立方米,使江河水流量的变动系数减少9.5%。减少林地土壤流失量4万吨。这些生态效益折算成经济效益约为每年5.7亿元,投入产出比约为1:13。
从2002年起,该市利用国债资金实施国家重点工程--珠江防护林建设工程,共完成建设面积8.04万亩,投入建设资金合计795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产生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我市对全市低效生态公益林分步实施改造,营造阔叶树混交林,提高生态保护能力。至去年,该市共完成西江水源涵养林改造6.26万亩,投入改造资金合计1250万元。
黄土和青山 选对路子奔小康
阳春三月,德庆县境内的山下山下,贡柑林郁郁葱葱,连绵不绝。然而,在前几十年,德庆却是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54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6.8%。30多年来,德庆县坚持不懈治山治水,共造林214.5万亩,使森林覆盖率由16%增加到71%。尤其是近几年,水土流失地区全部划为生态公益林,3.5万亩被崩山泥沙淹没的良田,有85%得到复耕和开发种植水果。其中有1.6万多亩种植了皇妃贡柑,年产200多万公斤,产品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黄土和青山,贫穷和富裕,就在一念间”??历经这巨变的德庆新圩镇老人梁全山,不忘教育子子孙孙绿化带来的好处。
2001年,省政府提出用三年时间全面绿化全省宜林荒山,肇庆市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积极开展“灭荒”工作。至2004年底,该市共投入“灭荒”工程资金1300多万元,完成宜林荒山造林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灭荒”任务。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造林造就生态游 空气也能挣回钱
随着该市造林不断深入,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不断推进并得到保护,森林的质量提高了,生态环境越来越美,丰富了该市旅游资源,当地政府和农民都从中受益。
家就在鼎湖山脚下的余大富,祖祖辈辈只知道上山砍柴能换油盐米,家里的砍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每天挑柴到圩上卖,而栖身的仍是爷爷的爷爷建的泥土屋,怎么也富不起来。鼎湖山名胜越来越响亮后,余大富不砍柴了,和村里许多人一样,到景区附近做点小生意,每天挣的钱竟比卖柴划算。余大富明白了,游客到鼎湖山参观的不仅是庆云寺,更多是看山赏树,保护好林木能挣钱。特别近年来,鼎湖山多了个“品氧谷”后,游人如鲫,不少还是从珠三角慕名而来,花钱“呼吸空气”。余大富乐了:山里的空气也能挣钱!他干脆在景区租了间固定的铺位做生意,火得很,不出几年就盖起了一幢三层小洋楼,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富。
如今,人们追求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近年来,该市鼎湖山的品氧谷、广宁的竹海大观、德庆的盘龙峡以及星湖湿地公园等,成为了闻名省内外的生态旅游胜地,也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该市实施北岭山林分改造工程及景观林建设工程,将山上的马尾松纯林改造成多树种、多层次阔叶混交林。工程实施以来,共完成林分改造总面积2.1万亩。 从今年开始,该市与中山大学合作,建设北岭山森林(生态)公园核心区0.7万亩景观林,届时,将形成层次丰富、季相色彩明快的“彩色林”,将为该市的旅游再添亮点。
保护一林一树 为和谐农村添生机
在进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时,将村前屋后的树林划为自然保护小区,既保护了林木,还为村子增添了生机和灵气。这是该市“千村生态文明工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共划定自然保护小区2250个,面积45万亩,并进一步管护和建设。 “村子变得清洁,树林干净了,空气更清新,这惠及子孙后代的大好事,早建设我们早受惠。”置身山绿、水美的村子,村民道出了心里话。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该市结合实际实施林业生态市创建工程,力争在2008年全面完成创建工作。每年,全省安排林业生态县验收指标只有8至9个,近3年来,该市林业生态创建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附件:
生态效益显现 社会效益倍增
肇庆市经过近6年来的建设和管护,生态公益林的林分结构得到优化,阔叶林、混交林的比例增大, 一、二类林由1999年的47.9%提高到现在的88%,生态功能等级逐年提高。全市398万亩生态公益林,每年增加森林植物生物量33.7万吨;固碳18万吨,释放氧气50万吨,净化了空气,缓解了“温室效应”。调节江河水库水量0.57亿立方米,使江河水流量的变动系数减少9.5%。减少林地土壤流失量4万吨。这些生态效益折算成经济效益约为每年5.7亿元,投入产出比约为1:13。
从2002年起,该市利用国债资金实施国家重点工程--珠江防护林建设工程,共完成建设面积8.04万亩,投入建设资金合计795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产生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我市对全市低效生态公益林分步实施改造,营造阔叶树混交林,提高生态保护能力。至去年,该市共完成西江水源涵养林改造6.26万亩,投入改造资金合计1250万元。
黄土和青山 选对路子奔小康
阳春三月,德庆县境内的山下山下,贡柑林郁郁葱葱,连绵不绝。然而,在前几十年,德庆却是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54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6.8%。30多年来,德庆县坚持不懈治山治水,共造林214.5万亩,使森林覆盖率由16%增加到71%。尤其是近几年,水土流失地区全部划为生态公益林,3.5万亩被崩山泥沙淹没的良田,有85%得到复耕和开发种植水果。其中有1.6万多亩种植了皇妃贡柑,年产200多万公斤,产品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黄土和青山,贫穷和富裕,就在一念间”??历经这巨变的德庆新圩镇老人梁全山,不忘教育子子孙孙绿化带来的好处。
2001年,省政府提出用三年时间全面绿化全省宜林荒山,肇庆市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积极开展“灭荒”工作。至2004年底,该市共投入“灭荒”工程资金1300多万元,完成宜林荒山造林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灭荒”任务。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造林造就生态游 空气也能挣回钱
随着该市造林不断深入,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不断推进并得到保护,森林的质量提高了,生态环境越来越美,丰富了该市旅游资源,当地政府和农民都从中受益。
家就在鼎湖山脚下的余大富,祖祖辈辈只知道上山砍柴能换油盐米,家里的砍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每天挑柴到圩上卖,而栖身的仍是爷爷的爷爷建的泥土屋,怎么也富不起来。鼎湖山名胜越来越响亮后,余大富不砍柴了,和村里许多人一样,到景区附近做点小生意,每天挣的钱竟比卖柴划算。余大富明白了,游客到鼎湖山参观的不仅是庆云寺,更多是看山赏树,保护好林木能挣钱。特别近年来,鼎湖山多了个“品氧谷”后,游人如鲫,不少还是从珠三角慕名而来,花钱“呼吸空气”。余大富乐了:山里的空气也能挣钱!他干脆在景区租了间固定的铺位做生意,火得很,不出几年就盖起了一幢三层小洋楼,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富。
如今,人们追求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近年来,该市鼎湖山的品氧谷、广宁的竹海大观、德庆的盘龙峡以及星湖湿地公园等,成为了闻名省内外的生态旅游胜地,也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该市实施北岭山林分改造工程及景观林建设工程,将山上的马尾松纯林改造成多树种、多层次阔叶混交林。工程实施以来,共完成林分改造总面积2.1万亩。 从今年开始,该市与中山大学合作,建设北岭山森林(生态)公园核心区0.7万亩景观林,届时,将形成层次丰富、季相色彩明快的“彩色林”,将为该市的旅游再添亮点。
保护一林一树 为和谐农村添生机
在进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时,将村前屋后的树林划为自然保护小区,既保护了林木,还为村子增添了生机和灵气。这是该市“千村生态文明工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共划定自然保护小区2250个,面积45万亩,并进一步管护和建设。 “村子变得清洁,树林干净了,空气更清新,这惠及子孙后代的大好事,早建设我们早受惠。”置身山绿、水美的村子,村民道出了心里话。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该市结合实际实施林业生态市创建工程,力争在2008年全面完成创建工作。每年,全省安排林业生态县验收指标只有8至9个,近3年来,该市林业生态创建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