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海前往中山,不论是途经的城桂公路,还是进入城区后的博爱路、兴中道,但见道路两旁树木葱茏,树种多样,构成了一条条绿色长廊。
每次前往中山,都感觉到中山在变,在不断变“绿”。中山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将建设“蓝天、碧水、绿地、花鸟城”的绿色园林城市作为他们提高城市景观,改善城市投资创业、生活质量环境的首要任务,花费巨资,先后建成紫马岭公园、孙文纪念公园、岐江公园、城东绿廊公园、全民健身广场以及兴中道、博爱路、起湾道、外南路等一大批绿地广场、道路绿化带、绿化设施,绿地率由21%猛增到33%以上,并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模范环保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2005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环境建设投入,全面启动新一轮生态环境建设改造,到2008年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林业生态市”。
厉兵秣马打造“绿色中山”
2005年,是中山市绿化事业的里程碑,也是该市绿化事业承前启后,由景观绿化走向生态绿地的转折点、新起点。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的意见》,制定规划了到2008年的目标: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1.5%,中心城区城市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中山城区绿地均衡布局,四周延伸,城市与区域绿地协调发展,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
围绕这一宏伟目标,中山市政府及各级政府重新调整各级绿化委员会成员,市长亲任绿委主任,分管城建和农业的副市长任绿委副主任,并从各方抽调专业技术力量充实绿委办,全面协调,指导全市绿化工作。全市上下迅速掀起新一轮绿化中山大地的热潮。
规划、投入齐头并进
从2005年开始,中山市绿委牵头,在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中山市绿化规划,规划重点为中心城区、城镇、道(公)路、滩涂和内外堤的绿化。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以生物多样性指数高、绿量大、管养成本低,绿化景观优美、生态效益显著为目标,科学制定绿化蓝图,调整绿化植物品种结构,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重视不同植被类型的合理搭配,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花则花,一路一树,一路一景”,加快城市绿化由观赏性向观赏性与生态性并重的转变。同时提出要适度超前,特别是道(公)路两旁规划要充分预留扩路的绿化用地,并提前预留好种子、种苗基地,做好苗木的储存工作。各镇区必须在2005年内完成本镇区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
在对绿化的投入方面中山市可谓大手笔,从2000年开始,该市(包括镇区)每年在山地绿化的投入达到1500万元,而平原的4旁绿化(路旁、村旁、河旁、宅旁)除了市政府每年补贴300万元外,2000年至2004年各镇区投入超过5亿元,仅小榄镇每年用于绿化的投入就超过2000万元。2005年,中山市将平原的绿化投入提高到4000万元(不包括镇区),力争用3年时间进一步提高中山整体绿化水平。
为了保障规划的施行,保证财政审批具有延续性,中山在做好规划的同时,将财政预算一定就是5年,不因人员的变动而影响植树造林的延续性。如2000年提出用5年时间进行“一区三线”(长江旅游区、中山到珠海的东、中、西三线)森林改造工程,总投资4600万元,财政审批一步到位,每年根据建设进度拨款,到2004年,这项工程如期顺利完工。
城乡并举,全面开花
在山地建设中,中山市通过“新种一批、改造一批、补种一批”的办法,采用生物多样性的理念去改造,改变过去树种单一,没有色彩,容易衰退的缺陷,达到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多色彩。在完成“一区三线”森林改造工程后,在2005年再度提出到2008年全面完成“一区三线”第二重山森林改造5万亩任务。
为加强城乡公路绿化建设,中山对全市350公里道路进行对照修整,对景观路、绿化路、林荫路、郊野通道等不同类型道路分别对待,在树种选择和搭配上下功夫。在道路改造中,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扩宽道路,中间绿化带采取多品种,乔、灌、花草相结合,道路两旁种大树,条件允许的种排树,并提出今后凡是新建的道路,道路两旁必须预留20米作为扩路的绿化用地。到2005年,通过几年的道路树种改造,中山市的道路绿化大为改观。
中山自全面启动新一轮生态环境建设改造以来,全市24个镇区全部进行了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并且各显神通,各出特色,有以改造建设公园为主题,掀起办公园、游园建设,如东凤镇,利用河旁地建造一座2公里长的河旁公园,改造了一座设施不齐、绿化生态效果不良的公园,更新一批设施,充实树种,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和谐,具有浓厚农村文化特色的区级公园。黄圃镇以建设绿色工业园区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契机,全面启动“建设绿色生态黄圃”工程,从区域绿地总体规划到绿化方案设计实施,充分发动群众,献计献策,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全面规划,建设全镇绿化,突破过去树种单一,生态效益低下,景观单调的局面,整个镇区从中心到乡村,从道路到堤岸,从居民社区到工业园区,无不呈现一派绿意生机,四季常青的田园风光。世界灯都古镇镇,将绿化建设纳入镇区经济建设重点组成部分,在着力打造灯都名镇中,高起点、大气魄,营造绿色生态灯都环境,先后引种胸径40公分以上的大乔木3000多棵,建造灯都广场、古沙大道;并规划筹建集科研、种植、销售、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超大型花木产业基地。
中山,通过不断认识绿化的内涵,以科学的发展观精心打造“绿色中山”。(中林) 附件:
每次前往中山,都感觉到中山在变,在不断变“绿”。中山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将建设“蓝天、碧水、绿地、花鸟城”的绿色园林城市作为他们提高城市景观,改善城市投资创业、生活质量环境的首要任务,花费巨资,先后建成紫马岭公园、孙文纪念公园、岐江公园、城东绿廊公园、全民健身广场以及兴中道、博爱路、起湾道、外南路等一大批绿地广场、道路绿化带、绿化设施,绿地率由21%猛增到33%以上,并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模范环保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2005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环境建设投入,全面启动新一轮生态环境建设改造,到2008年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林业生态市”。
厉兵秣马打造“绿色中山”
2005年,是中山市绿化事业的里程碑,也是该市绿化事业承前启后,由景观绿化走向生态绿地的转折点、新起点。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的意见》,制定规划了到2008年的目标: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1.5%,中心城区城市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中山城区绿地均衡布局,四周延伸,城市与区域绿地协调发展,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
围绕这一宏伟目标,中山市政府及各级政府重新调整各级绿化委员会成员,市长亲任绿委主任,分管城建和农业的副市长任绿委副主任,并从各方抽调专业技术力量充实绿委办,全面协调,指导全市绿化工作。全市上下迅速掀起新一轮绿化中山大地的热潮。
规划、投入齐头并进
从2005年开始,中山市绿委牵头,在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中山市绿化规划,规划重点为中心城区、城镇、道(公)路、滩涂和内外堤的绿化。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以生物多样性指数高、绿量大、管养成本低,绿化景观优美、生态效益显著为目标,科学制定绿化蓝图,调整绿化植物品种结构,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重视不同植被类型的合理搭配,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花则花,一路一树,一路一景”,加快城市绿化由观赏性向观赏性与生态性并重的转变。同时提出要适度超前,特别是道(公)路两旁规划要充分预留扩路的绿化用地,并提前预留好种子、种苗基地,做好苗木的储存工作。各镇区必须在2005年内完成本镇区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
在对绿化的投入方面中山市可谓大手笔,从2000年开始,该市(包括镇区)每年在山地绿化的投入达到1500万元,而平原的4旁绿化(路旁、村旁、河旁、宅旁)除了市政府每年补贴300万元外,2000年至2004年各镇区投入超过5亿元,仅小榄镇每年用于绿化的投入就超过2000万元。2005年,中山市将平原的绿化投入提高到4000万元(不包括镇区),力争用3年时间进一步提高中山整体绿化水平。
为了保障规划的施行,保证财政审批具有延续性,中山在做好规划的同时,将财政预算一定就是5年,不因人员的变动而影响植树造林的延续性。如2000年提出用5年时间进行“一区三线”(长江旅游区、中山到珠海的东、中、西三线)森林改造工程,总投资4600万元,财政审批一步到位,每年根据建设进度拨款,到2004年,这项工程如期顺利完工。
城乡并举,全面开花
在山地建设中,中山市通过“新种一批、改造一批、补种一批”的办法,采用生物多样性的理念去改造,改变过去树种单一,没有色彩,容易衰退的缺陷,达到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多色彩。在完成“一区三线”森林改造工程后,在2005年再度提出到2008年全面完成“一区三线”第二重山森林改造5万亩任务。
为加强城乡公路绿化建设,中山对全市350公里道路进行对照修整,对景观路、绿化路、林荫路、郊野通道等不同类型道路分别对待,在树种选择和搭配上下功夫。在道路改造中,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扩宽道路,中间绿化带采取多品种,乔、灌、花草相结合,道路两旁种大树,条件允许的种排树,并提出今后凡是新建的道路,道路两旁必须预留20米作为扩路的绿化用地。到2005年,通过几年的道路树种改造,中山市的道路绿化大为改观。
中山自全面启动新一轮生态环境建设改造以来,全市24个镇区全部进行了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并且各显神通,各出特色,有以改造建设公园为主题,掀起办公园、游园建设,如东凤镇,利用河旁地建造一座2公里长的河旁公园,改造了一座设施不齐、绿化生态效果不良的公园,更新一批设施,充实树种,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和谐,具有浓厚农村文化特色的区级公园。黄圃镇以建设绿色工业园区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契机,全面启动“建设绿色生态黄圃”工程,从区域绿地总体规划到绿化方案设计实施,充分发动群众,献计献策,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全面规划,建设全镇绿化,突破过去树种单一,生态效益低下,景观单调的局面,整个镇区从中心到乡村,从道路到堤岸,从居民社区到工业园区,无不呈现一派绿意生机,四季常青的田园风光。世界灯都古镇镇,将绿化建设纳入镇区经济建设重点组成部分,在着力打造灯都名镇中,高起点、大气魄,营造绿色生态灯都环境,先后引种胸径40公分以上的大乔木3000多棵,建造灯都广场、古沙大道;并规划筹建集科研、种植、销售、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超大型花木产业基地。
中山,通过不断认识绿化的内涵,以科学的发展观精心打造“绿色中山”。(中林)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