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实行村企共建、城乡共建、军民共建、干群共建、内外共建等“五共建”,大力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发挥林业在保障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民增收和推动乡风文明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
——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切入口,不断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各地把创建林业生态县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成立了创建林业生态县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加强领导,大力宣传,落实责任,明确措施,掀起了农村生态建设的高潮。龙门县启动了S119公路58.5公里两旁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上半年种植了450亩优质观赏树种。遂溪县县政府与各镇政府及县直有关单位分别签订了创建省林业生态县责任书。对16条主要街道和烈士公园绿化进行了查漏补植复绿,共种植各种树木近5万株;在一些路段补植各种树木11.6万多株,补植长度27公里;完成农田林网的查漏补植工作,种植木麻黄等近1.2万株;对全县15个镇1832条自然村村场进行了调查摸底,正加紧对绿化未达标的村庄进行规划、植树。仁化县今年重点抓好1000多亩生物防火林带、600多亩北江水源涵养林、60万亩竹子抚育和延边扩大工程、280亩绿色通道样板造林工程建设。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一是实施村企共建,发展森林旅游业。信宜市利用森林生态良好的优势,营建特色景点,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先后建设了大雾岭自然保护区、天马山生态旅游区、太华山风景旅游区、大仁山森林公园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带旺了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北果镇旺将村与个体老板合作开发天马山生态旅游区,仅有316户的村集体收入达到了3万元以上,农民也得到了分红和劳务费的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二是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做大做强林产加工业。信宜市大力鼓励合法开发利用竹资源,发展竹器编织业,全市共有竹器生产经营企业701家,竹器加工覆盖全市19个镇,从事竹芒藤木工艺品编织的人员达到25万多人,人均年收入最低也有4000多元。三是实施外引内联,大力发展商品基地。河头镇山口村与广东大华糖业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公司投入180多万元搞田园化,兴建排灌渠,捐资70多万元给村里建统一禽畜圈养栏、古榕休闲广场,并修建了部分村道村巷,去年村民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四是加强科技支撑,大力推进速生丰产林建设。遂溪县通过推行桉树无性系营造丰产林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全县林业的高产、稳产,促进了林农增收。五是政策引导,不断推进商品林发展。仁化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群众造林,发展经济,促进农民致富,目前群众性造林达10多万亩。龙门县加大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做好政策引导,计划用5年时间把竹子面积从现有的30.4万亩发展到80万亩,同时,打造年桔品牌走俏市场,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一是以“造血”型项目带动,发展循环经济,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去年11月以来,遂溪县遂城镇马六良村与正大公司合作,以集体投入和群众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建成了2240平方米的猪舍,在猪舍旁建成总容量为500立方米的全省最大的深埋式沼气池,扩建改造鱼塘76亩,建设蔬菜生产基地200亩,种上以桃花为主的花卉300亩,平整旧屋地种植菠萝蜜、杨桃、石榴等果树500多棵,形成了“畜—沼—鱼、菜、花、果”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预计村集体年可纯增收100多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此外,利用猪粪日产沼气250立方米,集中供应到每家每户,全村年可节省燃料费10万元以上;沼液、沼渣养鱼、种菜、种花、种果,既解决了猪粪的污染问题,又为发展无公害种养业提供绿色饲料肥料。二是加快沼气工程建设,促进改燃节柴,保护森林资源。仁化县把沼气工程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和生态工程来抓,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仁化县农沼气工程建设的意见》,目前完成沼气建设6500多户。三是发展多种木材加工。遂溪县充分利用全县桉树木材和采伐的剩余物,8cm以上的大径材用于旋切板,2.5cm—8cm的小径材用于切木片,2.5cm以下过去用于柴火柴的采伐剩余物现在用于制造中纤板的原料。
——加强村容村貌建设,创建绿色家园。龙门县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倡导、建设生态文明。上半年,全县义务植树活动共出动18.6万多人次,种下各类树木达102万株。增城市狠抓新村规划,确定居住区、工业区和耕作区,整合土地资源,大力改造旧村,整治村容村貌,使新村保留完好的自然村生态环境和传统风貌;以广州市创建文明示范村为契机,对村容村貌进行彻底改造,拆除乱搭抢占的柴房及猪舍、旱厕,对村中鱼塘进行清洁改造。在市、镇政府的支持,改造了村内道路,对旧村的房屋外墙立面进行整饰,重新架设各种线路,建设公园、灯光球场、老人娱乐中心、安装路灯、种植绿化风景树等全面治理周边环境,初步达到村容整洁,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文明建设,倡导农村新风尚。增城市狠抓各项制度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促进村风文明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对农民进行各种教育,使新农村形成团结互助、融合和谐的良好风尚。(省局行评办)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