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岗”成林业龙头
梅县林业局局长李源才是土生土长的雁洋镇塘心村人,他的村子就在如今的雁鸣湖旅游度假村旁边。对于雁鸣湖,李源才感触良深:小时候那里是个茅草岗,遍山都是密密长长的茅草,可现在成了著名的生态度假胜地,“雁鸣湖”成了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的林业龙头企业。
大家都清楚,林业生态搞好了,梅县的旅游才搞得好。反过来,景区对自身生态的保护和营造,也是对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最大的支持。”李源才说。
2003年,梅县制定了《创建林业生态县实施方案》,2004年10月,成立了梅县创建林业生态县领导小组,对照创建的十项标准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创建工作。李源才局长将大量的创建工作归纳成两大“招数”:一是“种”,二是“保”。
这一“种”,是种出了“森林围城”。梅县把创建林业生态县工作和梅州市委、市政府部署的“绿满梅州”大行动结合起来,抓好“一圈、一江、两区、三线、四景”的建设。“一圈”就是梅城周围的10万亩群山生态圈;“一江”是绿化梅江沿江两岸;“两区”是管好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村庄周围的自然保护小区;“三线”则指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沿线的生态保护;“四景”便是雁南飞、雁鸣湖、叶帅纪念馆和阴那山。
而今,梅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6%,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7%,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2.76平方米;梅县境内的国道、省道、县道各线路绿化率超过96%。目前,梅县共有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三个市级自然保护区、七个县级自然保护区,还有12个森林公园。
“管护员”巡山叹氧吧
梅县林业部门不惜重本,加强对森林防火设施建设的投入。一共投入资金99.08万元,购买了16台通讯基地台、67部对讲机、400套防火服、260支灭火水枪、2.5万把扑火把、4个望远镜、1台风向仪、1套无线林火监测仪。此外,还专门从国外进口购买了25架风力灭火机、25架割灌机、25台油锯。这些价格昂贵的现代化防火设备,武装起4支县级扑火队、19支镇级扑火队、394支村级扑火队,全县专业、半专业的扑火人员达12000多人。每个村干部的家中,都配备了10把扑火把,镇里给每个村拨款1000元作为扑火经费,一旦有火情发生可供村干部及时组织群众扑火。
梅县还有一支曲394人组成的森林管护队,包括373名村民护林员和21名群山管护员,每月由县、镇两级财政拨款支付工资,村级森林管护员每月200元,专职群山管护员每月680元。梅县扶大镇三葵村44岁的村民丘小康,现在成了在大山领工资“上班”的专职群山管护员,每月可领到工资和补助680元。丘小康每天穿着迷彩服,佩戴“管护员”胸牌,在辖区山林里巡山,发现有火情或违法行为便及时上报。“每天工作8小时,空气这么清鲜,不累,也不觉得闷。”丘小康笑着说。
奖惩明确 害怕“上电视”
梅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梅县过去每年总要发生三五宗山火事故,但今年以来全县至今未发生一宗重大山火事故,可见该县在防火责任管理制度上的绩效。从今年9月1日重新修订后执行的《梅县森林防火责任与奖惩规定》:凡是一个月内连续发生三宗森林火灾或单宗山火过火面积超过1000亩的镇,镇党委书记要上当地电视台公开检讨。一年里无发生山火的镇,奖励1至3万元,书记、镇长、分管的领导、林业站长每人奖励3000至8000元不等。
结果,9月至今没有一个镇党委书记上过镜头,全县19个镇大半有望领取奖金。
李德标到自己承包的十几亩山腰果园巡了一圈后,边哼着客家小调,边下得山来。走着走着,李德标习惯性地将指间的半截烟头丢到脚下。走没几步,老李突然一个激灵,赶紧转身跑了回来,一脚把落在枯叶杂草间还亮着火星的烟头踩熄。李德标是因为想起了今年10月9日刚和村委会签的一份《护林防火公约》,他在公约里作了“五不准”的保证:不准在山上玩火、用火;不准在山上烧山开荒;不准在山上点烛烧纸放鞭炮;不准在山边果园烧灰积肥;不准在山边烧田坎、烧稻秆。李德标知道,违反公约的后果会很严重,见烟查、见火罚,每宗罚款50-300元。“对引火烧山者,坚决追罚林木资源损失费、植树造林费以及扑火的一切费用,倾家荡产也要追赔。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李德标可不敢冒这个险。
为了落实森林防火责任,梅县实行县、镇、村到户层层签订责任书的做法,像村民李德标所签订的《护林防火公约》责任书,梅县共签有12万多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