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市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绿化台山大行动,通过实施一系列大型生态修复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侨乡大地落地生根,绿色发展成效彰显,生态功能惠及民生。
1985年,广东实施“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工程,我市也掀起了第一轮的绿化台山大行动,大力建设防护林带,荒山造林20万亩。党的十八大后,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新一轮绿化台山大行动,台山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总量逐年增加,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是我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公园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森林绿城、繁花美城、文明满城”的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市林业局营林科技股股长王炳新表示,对整体的森林质量和环境的提升,可以用七个字来概括,具体是“增绿、增色、惠民生”。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台山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森林“绿量”持续增加。近几年来,我市累计实施了多项“增绿”工程,其中包括开展了沿海防护林建设2万多亩,低效林改造3万多亩,中幼林抚育40万多亩,封山育林30多万亩。还建设了北峰山脉生态屏障,基本完成西部沿海高速沿线石头山绿化覆盖生态修复工程。
与此同时,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繁花美城成效凸显。通过实施山上添花添叶色、山下添花色,不断美化、亮化森林景观。并积极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将园林延伸到乡村,至今已经建成了215条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林,“送苗下乡”灌木、乔木80多万株。繁花美城最集中体现在公园建设方面,近年来我市开展了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村居公园建设,打造一个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出门见绿、300米见园的整体公园体系。全市已累计建成村居公园244个,森林公园18个、湿地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3个、森林小镇两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森林覆盖面积不断增加,我市整体生态功能不断提升,林业惠民工程得到群众的认同。2011年我市在全省首创饮用水源迎水面第一重山商品林调整为生态林工作,全市28个饮用水源水库全部纳入调整。现在已经完成了4万多亩林地的回收改造,改种植乡土阔叶树种450多万株。从去年开始,我市开始实施生态公益林扩大改造28万亩,预计完成调整后,全市生态林面积将达到112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一半以上。在切实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的同时,积极推广发展林下经济,引导林农开展药材、水果等林下作物种植,增加林农收入,进一步改善我市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成效彰显,生态功能惠及民生。通过打造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营造一批城区“绿肺”“氧吧”,增添了群众休闲娱乐好去处。晨起闻鸟鸣、郊游见鹭飞已经成为今日台山的日常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