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新种的红树林“满月”了,麻涌镇种在另一条河涌上的一批红树林,也5岁了。它们是东莞市湿地植被恢复工程的“试验田”,在5岁的红树林四周,曾经离开的鸟类鱼类又回来了。
湿地面积明显减少
根据《东莞市湿地保护规划(2018-2020)》,东莞市计划在2020年典型湿地植物群落恢复率达到100%。届时,曾经是湿地的动物“主人”在生态环境的呼唤下,会陆续“回家”。
据调查统计,东莞市目前有湿地植物64科143属247种。湿地是动植物的家园。例如,鸟类是湿地的“明星”,沿海红树林是候鸟越冬地、迁徙驿站。鱼类是湿地的“主角”之一,红树林是海洋生物栖息、产卵、觅食的理想生境。
东莞市林科所有关负责人说,遗憾的是,随着自然湿地面积的萎缩,东莞市湿地植物也明显减少了。据2018年的调查,东莞市湿地总面积为30249.20公顷,与2009年的调查相比较,减少了7871.40公顷。其中,减少最多的是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减少了6721.20公顷。全市湿地总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基建与城市化蚕食、沿海区域开发利用、污染、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等。
打造滨水湿地景观
据东莞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东莞市在河涌、景观湖等湿地,种植了落羽杉、池杉、水翁、蒲桃、四子柳、榕树等湿生乔木,在河网种上了如美人蕉、荷花等乡土水生植物,在河口盐沼草滩种上了莞草、芦苇、香蒲等湿生草本植物。例如,沙田种植了一批莞香。
恢复湿地植被后,动物是“看得见”的。记者近日来到麻涌镇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旁边的河涌,看到了5岁大的红树林片区。只见红树林郁郁葱葱,生长态势良好。据麻涌镇农林水务局有关人员介绍,当地村民看到,曾经离开多年的鱼类鸟类,又再现红树林膝下了。
建立湿地监测网络
东莞市目前还没建立一个完整的湿地监测网络,根据《东莞市湿地保护规划(2018-2020)》,东莞市不仅要建湿地监测网络,而且将全市的网络并入全国统一湿地监测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开展长期监测研究。
东莞市规划在2020年,在长安、华阳湖、银瓶湖、松山湖建四个湿地监测站点,监测范围覆盖区域内所有省级以上的重点湿地,初步建成东莞市湿地监测网络体系。
据统计,东莞市湿地动物现有脊椎动物34目85科288种,其中鱼类16目47科151种,两栖类2目5科18种,爬行类2目10科29种,水鸟8目13科71种,哺乳类6目10科18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即中华白海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种,省重点保护动物27种;国家保护的“三有”陆生野生动物120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