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

[梅州]持续巩固创森成果 营造山水森林客都

  3月的梅州大地,绿绽枝头,春意正浓,又是一年植树好时节。连日来,梅州各地抓住春季植树造林有利时机,党政领导带头植树、机关干部积极参与、全社会共同行动,掀起了森林城市建设和国土绿化热潮。

  在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上,今年梅州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一手抓国家森林城市提升,一手抓县级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继续做好森林生态、森林产业、生态文化等重点工程建设。

  回望过去,梅州将创森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统筹发展,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短及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特色创森路。

  展望未来,梅州将以《梅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年)》为引领,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建设一体化。按照《梅州市建设高质量森林城市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要求,对照任务指标、细化工作,以建设高质量森林城市为目标,打造城乡绿化精品,着力增加绿化总量。

  共植绿色风尚

  “让小朋友参与植树,跟小树一起成长,可以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了解保护、绿化家园的知识。”听闻社区有植树活动,今年陈女士带着家人主动参加。3月13日,梅江区三角镇墟镇社区在梅州保利江南和府小区园林举办了一场植树志愿活动,吸引了150多名市民参与。

  “植树志愿活动给了家长与孩子多多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有爱护环境的教育意义,给居住环境增添了美丽的风景。”三角镇墟镇社区党总支书记丘丽娜说。

  春风催新绿,植树正当时。今年植树节前后,梅州各地各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开展新一轮“绿满梅州”大行动的号召,抢抓春季植树造林的黄金时节,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进一步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助推梅州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

  挥锄挖土、扶苗填坑、浇水施肥……在公园、小区、公路旁,随处都可见新栽种的苗木,给当地带来了盎然生机。

  为加快推进春季造林工作,及早谋划,在立春当天召开全市春季造林工作会议,就做好造林备耕、义务植树等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各县(市、区)根据任务安排及时推进造林备耕等工作,全市造林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为了抢抓造林最佳季节,林业部门及早部署引导苗木经营单位开展育苗、备耕工作,备耕工人年初四就已复工。”梅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结合今年的特殊情况开展造林绿化,针对年初山火多、火烧迹地多以及国储林首期项目正在大力推进的情况,梅州将争取省有关部门的支持,把今年未纳入建设任务的火烧迹地复绿面积纳入到2022年造林及林相改造任务,并结合林分改造在全市推行“先种后补”方式加快复绿工作。

  在梅县区石扇镇、石坑镇等地,今年植树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干部职工、志愿者、护林员携手挥锹播绿,原先的火烧迹地已被绿色的小树苗所覆盖,一棵棵小树纵横成林,焕发盎然生机。另一边,梅州市国家储备林项目(首期)白渡基地里,造林工人们正忙着打穴备耕。

  此外,各级有关部门还通过营造“防疫林”“和谐林”“同学林”“巾帼林”“读者林”“禁毒林”等形式参与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工作。

  当前,一场各级联动、全民参与的植树造林热潮已然掀起,一大批生态建设工程还在继续实施。据统计,今年梅州市计划完成高质量水源林建设28.1万亩,其中造林4.5万亩,新造林抚育23.6万亩;完成大径材培育4.7万亩。

  为进一步巩固梅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建设高质量的森林城市,努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最美后花园和最佳康养地,推进梅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确保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检,根据《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梅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年)》,梅州制定了《梅州市建设高质量森林城市实施方案(2020—2022年)》。

  展望未来,一幅青山绿水、山河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梅州大地铺展;一场关乎550万梅州人民福祉、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已经开启征程。

  共建宜居家园

  穿行于梅城百岁山的德馨园,步步皆景。园内浓浓的绿意和彩色的步道相互衬托,整洁的绿植和精美的花境相映成趣,让人既“养眼”又怡心。

  自去年改造提升后,以自然生态花境观赏为主的德馨园成为了梅州“网红”新景点和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示范点,为梅城市民提供了优质绿色福祉。

  梅州德馨园园林绿化景观改造提升项目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利用原来地形进行景观提升,共种植了50多个品种观赏植物,并依据植物功能、季相、花色的不同等,分为多种多样的花境形式,让整个小游园的景致错落有致、绚丽多彩,更多市民受益于此。

  除德馨园景观微改造外,位于百岁山郊野公园内的梅州市森林生态科普馆也在加快建设。

  “这几日室内布展已经开工,计划今年6月进入试运营阶段,力争7月1日正式开馆运营,向市民开放。”梅州市森林生态科普馆工作人员林军说。

  目前占地778平方米的梅州市森林生态科普馆已完成主体建筑建设,室内布展将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展台、展位,利用各类LED屏、音响、互动桌(屏)、沙盘、电视机、投影机、灯光等高端电子设备,配合相应的软件和影像资料,打造成一个容纳约80人参观,展示方式新颖创新、展示内容寓教于乐的具有梅州特色的森林生态科普馆。

  “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普及森林生态科普知识,传播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展示梅州生态建设成果,同时也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的理想场所。”林军说。

  在城市,梅州见缝插绿,建公园绿地,让城在林中。在乡村,梅州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建森林村庄,让公园下乡。

  踏进五华县潭下镇模石村地界,可以看见“美丽乡村·模石村”乡村振兴白墙灰瓦标志建筑墙伫立在村道旁;河岸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都是追梦人”的大幅宣传招牌十分显眼,似乎告诉人们这里已经获得了“新生”。

  绿色变革,换来了该村宜居的生态环境。

  “看着栽种的树苗迎风挺立、舒展新绿,大家仿佛已经看到来年春天漫山遍野开满杜鹃花的壮丽景象。”五华县潭下镇模石村党支部书记蓝运良说。

  3月12日植树节,模石村的干部群众扛着锄头走上山头,种下2000株杜鹃花树苗。该村创新方式把春季植树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2016年以来,模石村在市林业局的支持下,种植观赏花类、建设生物防火林带,进一步扮靓了村庄面貌。如今,模石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示范村。

  “我们一直探索把植树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扮靓村庄,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蓝运良说,发挥绿色优势,该村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森”工作带来了“绿色蝶变”。如今,被绿色包围的梅州人,真正实现了休闲娱乐进公园,康养旅游有乐园,宜居宜业在家园。

  共享美丽经济

  在梅州国储林项目白渡基地,造林工人正搬运树苗穿行于山林之间,有条不紊地完成基地的造林备耕任务。

  “这是改造前白渡地块林分最原始的状态,这是改造后我们需要达到的效果。”梅州国储林项目白渡基地工作人员指着展板介绍,造林前是一片荒山荒地,造林后将绿树成阴;改培前目的树种尚不明确,改培后目的树种茁壮成长;抚育前杂草丛生,抚育后林相干净整洁。

  “清理丢荒多年的速生林地,接下来基地将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长短兼顾的原则,选用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的优良树种进行种植。”该基地工作人员说,基地选种长周期树种(如闽楠、红锥)、中短周期树种(如黑木相思、杉木、澳洲花梨等),以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目标。

  梅州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天然具备建设国储林的优越条件,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将为梅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带来双赢的局面,同时也是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梅州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是首个落地广东的国家储备林项目。项目规划建设约200万亩,其中集约人工造林15万亩,现有林改造127万亩,中幼林抚育58万亩,培育目标分为速生丰产型、大径级用材型和珍贵树种。

  “通过国储林项目,我们可以探索从一产的树木种植和改造,延伸到二产的木竹材精深加工,以及三产的森林旅游,深挖森林富矿,建立一条完整的森林产业链条,把国储林项目打造为梅州‘绿色银行’。”梅州市林业局国家储备林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除了国储林项目,在“创森”过程中,梅州指引当地群众挖掘全市1770多万亩森林所蕴藏的巨大财富,让“两山”理论落地生根。特别是在挖掘森林资源潜力与活力上做文章,通过培育林业合作社等方式,激活林业资源要素市场,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越来越多群众向山进军、耕山致富,迈入了“不砍树也能致富”道路。

  为走出一条“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生态增优”的梅州之路,目前梅州积极探索以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深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三产融合发展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突出抓一批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建设。

  2020年,梅州新增了19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4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家省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2家省示范家庭林场。同时,建设了一批融地域特色和体验功能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生态采摘园、休闲垂钓园等乡村旅游特色景点,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兴林富民,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说梅州“巩森”工作

  ◎绿色行动(2020年)

  城乡增绿: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41.1万亩,森林抚育35万亩。积极引导全民义务植树,全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253.58万人次,尽责率达94.2%。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等形式,不断扩大公园绿地面积,市民出门平均500米以内有公园休闲绿地。

  通道绿化:新建生态景观林带30公里。

  美丽乡村:完成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建设77个。

  生态安全:累计完成防治作业面积30.28万亩,防治率为96.9%;无公害防治作业面积30.28万亩,无公害防治率达100%。

  ◎绿色产业(2020年)

  林下经济:新增了19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4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家省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2家省示范家庭林场。

  国家储备林:梅州市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首期)示范点在梅州市国有七畲径林场动工建设,建设规模约为12万亩,总投资约7.5亿元。

  生态旅游:新增2个省自然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以自然景观为主,以宗教文化为特色,集推广历史文化、客家文化和浏览、登山健身、休闲娱乐等功能。

  ■相关

  回乡种树十载

  乡贤们给荒山披上了“绿衣”

  草长莺飞,花香人醉。在大埔县茶阳镇华祝村的山沟沟里,荒山披上了“新衣”,村里周边山林的树木明显茂密起来,山更绿水更清了。这是华祝村在外乡贤种树10年的成果。

  华祝村地处埔北,毗邻福建永定,是大埔县一边陲小山村。因山多田少,交通不便,上世纪90年代前的华祝村甚为贫困。自改革开放以来,村中青年便把目光瞄准了外面的繁华世界,敢闯敢干,勤劳致富。随着外出乡贤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回报家乡、建设家乡”便成了他们最大的心愿。

  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华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邻村效仿的楷模。

  自2010年以来,每年的植树节到清明节期间,华祝村同乡会都会组织乡亲们回乡植树造林,经过多年来的坚持,已经种下树、竹约5000棵,参加活动约800人次。

  “以前大家生态保护的意识很薄弱,很多村民会上山砍树,导致村里树林很少。”今年60岁的华祝村在外村民丘叔说,为了给大家灌输生态保护重要性的理念,村民商量后一致决定用行动来制止乱砍乱伐的现象。

  为此,每年植树节到清明节期间,华祝村同乡会都会组织乡亲们回乡植树造林,这也成为了他们的“传统习俗”。

  “现在植树活动成为了习惯,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在外的村民就会约定时间,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回来,组织种树。”丘叔说,现在村民们发自内心乐意回乡看看,看到家乡有大变化,空气各方面都比较好,大家都很开心。

  通过10年的植树活动,华祝村荒山披上了“绿衣”,改善了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通过植树活动提升了村民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乱砍乱伐的现象减少了,火烧山毁林的状况也没有再出现了。”丘叔说,这是看得见的变化,希望通过植树活动,能够带动周围的村庄,给村民自己打造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

  “今年我们约定了3月28日回家种树,这次准备种樱花,以前是给家乡添绿,现在希望能够变美。”丘叔说。

附件:

相关稿件:
中国博彩平台 网上赌搏网站排行榜 澳门在线赌城娱乐 正规博彩平台 金沙国际 澳门新葡京博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