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深圳市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入眼便是大片的毛棉杜鹃;走进大鹏坝光盐灶村,参天的天然古银叶树坐落其间;在深圳市仙湖植物园,还有以深圳地名命名的植物“活化石”——仙湖苏铁。
近年来,随着深圳市民自然保护意识提升,深圳市森林生态资源保护成效明显,林地面积达7.8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9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近40%。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一线守护者们的付出。
梧桐山航拍图。深圳晚报记者 宁杰文 摄
“尽职尽责守护心中的绿色”
2021年3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深圳晚报社开展了“寻找‘深圳最美自然守护者’行动”项目,张梁、胡野秋、童俏等10名热心自然资源保护的市民被正式聘为“深圳自然大使”,曾志燎、宫凤岐、王洲等20名来自深圳自然资源守护一线的工作者被授予“深圳最美自然守护者”荣誉称号。
此次获得“深圳最美自然守护者”荣誉称号的宫凤岐是深圳市森林消防专业大队的队长,从2007年3月来到深圳,他已在岗位上耕耘了14年。作为森林消防专业大队的一员,宫凤岐的日常工作除了例行巡查各区的山林消防设施外,还要做到24小时待命,遇到紧急火险等,他们将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在宫凤岐看来,森林消防是守护自然资源的重要一环,同时,他也希望社会能够提升森林安全意识,“形成一种从我做起、守护自然的良好氛围。”
宫凤岐认为自然与人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每一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保护生态环境,守护自然资源。此次获得“深圳最美自然守护者”称号对他来说,也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未来我将继续为深圳的绿色事业贡献力量,尽职尽责地守护我们心中的一片绿色。”他说。
同样获得“深圳最美自然守护者”荣誉称号的李楠,是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管理处研究员、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主任。在她看来,如今的工作与纯粹的学术研究不同,与苏铁打交道的同时,“还能够深入地了解社会,探索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李楠表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苏铁园的建设日益完备,她也希望在引导游客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加深市民对苏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守护自然资源。
深圳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观察象龟的健康状况。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城市发展不应同自然割裂”
回首过往,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以来,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下,深圳仍矢志不渝地坚守着生态红线。如今,在这片199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000多万人口与3万多个物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就有16种。
在深圳,不仅有高楼大厦,还有山海河流。红树林湿地与繁华都市仅一路之隔,黑脸琵鹭等候鸟在人类的瞩目下悠然栖息……在这里,城市与自然实现了真正的共生。
此次受聘为“深圳自然大使”的张学虎对此感同身受,“城市建设与发展不应同自然割裂。”他认为,随着信息化发展,城市的概念也在不断转变,“或许未来的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浇筑,而是绿色资源搭建而成的。”
在张学虎看来,民间力量在守护自然资源中,同样不可忽视。为此,他也建议,市民应从自身做起,坚持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
“城市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作为“深圳自然大使”的一员,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童俏表示。同时,她表示,能够亲眼见证深圳的自然保护历程,也意味着自己有更多责任,“未来我也将继续推广守护自然的理念,鼓励市民从自身做起,守护深圳的绿水青山。”
此次被聘为“深圳自然大使”的张梁是中国登山探险家、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会长,也是完成“14+7+2”人类登山探险终极梦想的中国第一人。他本人也切实践行着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每一次进行户外活动时,都会做到不留一片垃圾。”除此,来深的35年里,他始终坚持每天走路上班,绿色出行。
“大自然给予了我们丰厚的自然资源,如今,也到了我们反馈自然、守护自然的时候了。”张梁说。
“守护绿色深圳尽一份力”
如今,深圳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7个,其中陆域自然保护地25个,包括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市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等,总面积约477.61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4%。
走入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远离了城市的车水马龙,静谧的林间不时传来悦耳的鸟鸣,在这里工作了7年的孟祥伟,也是“深圳最美自然守护者”的一员。她认为,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公民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
在她看来,守护自然更应该从守护生态系统的角度思考,除了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也要做到尊重在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生命,这点从华侨城湿地公园的“蚊虫不消杀、景观植物不修剪、夜晚不开灯”等措施中可见一斑。
保护自然从不是几个人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其中。对此,市民李女士表示:“守护自然应该从我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她认为,例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力所能及的小事,“都是守护自然的一份力量。”
“尽管我一直在深圳,但是看到深圳的自然资源守护成效后,我仍然感到耳目一新。”在了解到深圳的森林覆盖率与珍稀动植物资源后,市民汪先生不禁感叹道,“来了就是深圳人,我非常希望这座城市能够越来越好,也想为守护绿色深圳尽一份力。”
内伶仃岛的“主人”野生猕猴。 黄舟 摄
勠力同心建设“绿色深圳”
这不仅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同时也是一座生态文明的示范城市。
深圳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较好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生态发展的双赢。2018年深圳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20年,深圳市林业部门高效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完成全市自然保护地资源调查摸底,提出了符合深圳城市特征和城市整体发展目标的自然保护地总体建设目标与发展策略,为开展自然保护地规划和整合优化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深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也顺利编制完成,得到国家林草局和省林业局的高度肯定,认为深圳坚持生态优先,探索建立现代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与此同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稳步推进。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完成低效林改造2374.13公顷,中幼林抚育5912.15公顷,薇甘菊防控1395.17公顷,优化提升了森林林分结构,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造林工作成绩斐然,截至2020年10月底,深圳共完成营造林35611.95亩,超额完成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下达的年度营造林任务。2020年全市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的人数达85万人次,义务植树尽责率80%以上。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林业工作人员表示,2021年,深圳市林业工作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全面推行林长制,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做好林长制的制度设计和措施保障,全面保护森林湿地资源,推动生态保护修复,落实森林防灭火、重大有害生物防治责任和措施,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加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领导是一方面,同时,我们期待更多的市民参与到自然守护中来,我们将设置类似的民间林长,发动社会力量加入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自然守护者并不一定是林业管理人员,我们期待更多群体参与,共同勾勒出最美自然守护者群像。”
附件: